匡祖颖 以初心筑梦,做神经系统健康的“守门员”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同时也是学科负责人,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坚信,做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他的职业生涯是对这一信念的不断践行,始终保持对医学新知的渴望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
治病救人,保持初心
“做医生可以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痛苦,这是一件十分高尚而有意义的事情。”匡祖颖自学生时代便这样认为,于是,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医学院校。在经历了本硕八年的学习,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一名医生,且十余年来始终保持着那颗作为医者的赤诚之心,尽心尽力治病救人。
数年前,一名十余岁的男孩在家长的陪同下找到匡祖颖。经询问,了解到原来男孩出现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已有四年之久,并且逐年严重,尤其是在活动时明显。当其他同学都在嬉戏玩闹时,他却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四年间多处求医却疗效甚微。在仔细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病史询问后,匡祖颖发现男孩突出的特点是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匡祖颖初步判断这不是常见的神经影响导致的肌张力障碍,而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肌张力障碍,于是对其做进一步的影像检查和基因筛查,结果也验证了诊断。在经过对症治疗数天后,男孩的舞蹈样动作终于得到控制。
“发病四年,仅用了数天时间就让孩子症状得到改善,治疗费用远低于家长的预期。”匡祖颖至今仍记得男孩父母当时惊叹的表情和惊喜的笑容。每当看到患者治愈出院,这是匡祖颖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重要原因,“能够为患者解决病痛,既体现了一个医生的价值,又得到了病人的尊重,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最开心的事。”
换位思考,深化初心
“和患者相处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如果医者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许多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匡祖颖始终这样认为。每一位选择就医的患者,都对医生抱有最基本的信任。然而,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以及对疾病的恐惧,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作为医生,理解患者的心情并耐心倾听至关重要,许多细节都可能对诊断有莫大帮助。匡祖颖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医生的专业指导也同样重要。“患者在描述病情时往往缺乏条理性,需要医生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在交流中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他始终恪守这一原则。
2023年,匡祖颖接诊了一名突发脑中风的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他为患者安排静脉溶栓桥接取栓。但家属迟迟不同意,甚至有些抗拒治疗。通过进一步的耐心引导和沟通,匡祖颖了解到了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原来,长期在老家务农的他们,虽对中风有所耳闻,但对急性期的溶栓及桥接取栓治疗持怀疑态度。于是,匡祖颖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医院在这方面的技术力量和临床经验,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了及时治疗突发脑中风的重要性。经过近半小时“唇焦舌干”的解释,最终赢得了家属的信任。
得益于及时的治疗,患者在住院约一周后便恢复了言语功能和肢体功能,出院时未留下明显后遗症。此后,患者常在节日致电表达问候及感谢之意。“医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双向奔赴的医患关系才是最舒适的状态。”匡祖颖补充道。
不断探索,守护初心
匡祖颖提到,“作为一名医者,要坚守当初选择这一职业的初心,要时刻谨记作为医者的仁与德,以免在医学的道路上行差踏错。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神经内科相对于其他专科,患者相关病情复杂得多,部分疾病因其罕见而容易被误诊、漏诊。因此,匡祖颖常自我勉励: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闭门造车是最可怕的。“如果对外界的进步一无所知,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作为神经内一科的副主任,匡祖颖十分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近年来,他领导团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研究,结合患者需求和科室发展方向,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感染免疫疾病亚专业的发展中已小有成就。
近两年,多名外省患者因突发视力下降找到匡祖颖。这些患者的就医经历都极其相似,几乎都曾在当地辗转多家医院就医,但都未能查明病因,最终在我院被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匡祖颖介绍,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罕见的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漏诊误诊,但该病同时又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针对这些患者的情况,匡祖颖在常规的免疫疗法基础上开展了血液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临床实践表明,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在视力下降症状的改善程度和治疗周期上都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回顾过往,匡祖颖对能够在医学领域为一些患者带去希望深感自豪。展望未来,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领域犹如无边无际的海洋,仍有新的知识和技术等待他去探索和学习。唯有保持对医学的持久热情和敬畏之心,不懈努力,才能在神经内科领域深耕细作,做好神经系统健康“守门员”的角色,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