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作为自闭症治疗的一种新思路,仍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进行验证。
外泌体有望成为自闭症新突破口
· 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 20世纪80年代,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 1980年,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确立为一类独立的障碍,自闭症得到医学界的正式定义。
· 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其命名为如今的孤独症谱系障碍。
·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2024年是第十七个世界自闭症日,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从1943年世界上第一个孤独症报道病例至今已81年,人类对于孤独症的认知和诊疗取得显著进步,但是该领域还有很多未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独症,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也称为自闭症,随着近年来的研究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但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统计则显示,全球5岁以下患自闭症的儿童人数超过60.375万人。2022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V》显示,中国新生儿自闭症发病率约为1%,然而考虑到研究中统计的地域因素和传统的病耻文化等,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新生儿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实际发病率可能为1.0-1.2%,患病总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独症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全球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有效的生物学诊断指标用于诊断儿童自闭症,临床医生主要通过患者的行为进行量表评估和诊断。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免疫系统失衡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CD3+、CD4+ 、CD8+T细胞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失衡,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过量表达炎性介质IL-1β等。
目前,大量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干细胞旁分泌效应也许在疾病治疗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干细胞外泌体在旁分泌效应中起到主导作用,它是一种亚细胞器,富含RNA和蛋白质,能够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发挥组织损伤修复作用。此外,干细胞通过外泌体这些可溶性分子影响到免疫系统细胞,这为干细胞治疗免疫系统受到强烈影响的自闭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项研究验证了干细胞外泌体对自闭症的潜在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鼻腔注射到自闭症小鼠模型,结果显示小鼠自闭症相关行为显著改善,增加了雄性与雄性之间的社交互动,减少了重复行为。此外,该治疗还增加了雄性对雌性的超声发声,并显著改善了母体取回幼崽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闭症患者体内CD3+、CD4+ 、CD8+T细胞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失衡,并伴有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的异常改变。此外,从自闭症儿童中提取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显示出caspase蛋白酶、促炎细胞因子和大麻素2型受体的过度产生,这可能导致长期的免疫改变和促炎细胞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恢复自闭症的免疫失衡。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CD8+T和CD4淋巴细胞和自然杀手(NK)细胞的增殖,抑制浆细胞的免疫球蛋白生成,抑制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而不抑制调节T细胞,可下调T淋巴细胞的蛋白生成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闭症的传统治疗以药物和行为疗法等为主,治疗效果有限。干细胞作为自闭症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治疗自闭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进行验证。希望随着干细胞和外泌体技术发展,能够照亮自闭症患者的星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