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医院同质化医疗服务,如何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啊,医生,这个还要开刀啊,你们这开刀行吗,我不在这开,我还是去大医院吧!」
「你好,医生啊,我们要回老家看病了,不在这看了,帮我们办一下出院吧!」
「医生啊,我看网上排名,XX医院是第一,要不我还是去那边看吧,你们这估计不太行啊。」
对于大医院的医生来说,恐怕很难听到这种对话。但在我们郊区医院,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2023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航头院区启用。至此,浦东西南地区有了首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启用,成为北京市大兴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三级甲等大医院在郊区布点,将优质医疗资源「匀」向郊区,固然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郊区医院中占据主体的更多是非三甲医院。
笔者是某直辖市下的郊区公立二甲医院骨科医生,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工作中的困惑和想法。
是什么让我对工作价值和意义
产生自我怀疑?
在我们医院,预约磁共振检查较快,基本可以预约到当天下午或者第二天的。
这对于骨科诊疗来说是一个优势,因为磁共振对于软组织、椎间盘、韧带软骨等的显影很关键。但是,这也造成了有的患者就看中我们医院这一点,进来门诊就直接说,「医生,帮我约个XX部位的磁共振吧!」
这就让笔者很蒙圈,患者没有主诉查体体征,一上来就做这种昂贵的检查是为什么呢?后来笔者才知道,这类患者往往做好检查之后,不会复诊找首诊医生读片,他们往往是拿着在我们医院做的磁共振去找三甲医院的医生看。
有一类患者,当笔者为他们做好诊断,准备开住院卡进行手术治疗时,有的患者就会说,「医生,这还要开刀啊,不用吧,小医院就是会坑人!」「我看了,网上说xx医院看这个毛病比较好,我想到那边手术。」
医院地处直辖市的郊区,外来人口较多,人口流动性较强。在我们医院,基本很难收到慢病病人,而是以急诊创伤骨科病人为主,多重因素下,加剧了病人的流动性。
很多患者急诊住院之后,已经做好术前检查,手术室安排好房间了,通知好相应的器械消毒准备,马上要做手术时,患者突然说,「医生,我要回老家开刀,因为回老家报销比例比较高。」「医生,刚才的车祸保险公司会全赔,我要去大医院开刀。」
每每听到这种话,不仅仅是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白费的问题,更会让笔者对于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自我怀疑,心里很不是滋味。
郊区医院和大医院应该建立
怎么样的紧密型医疗合作?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1、骨科患者转运风险相对低。
从我们医院到市区大医院不过1小时车程,骨科急诊患者危及到生命的情况较少,转运风险较低,叠加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崇拜,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去大医院看病。
2、硬件软件的落后。
无论是医疗服务能力,还是就医环境,郊区医院都得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更加高端的硬件设备,更加舒适的病房设施,更好的服务态度,更充足的停车位,更便捷的就医流程等。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在我们医院并没有做到很好。
3、 郊区医院的知名度不如大医院,医院等级较低,加剧了患者对郊区医院的不信任。
那么,应该如何办?笔者认为得从五点入手:
1、提高郊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临床专科能力能力。
首先,要有意识的增强对患者的服务意识,从服务态度上提高,比如多用礼貌用语。患者来医院本身就心情不好,医务人员更加要多去在心理层面去抚慰患者。
其次,是增强有特色的技术能力。
针对郊区老年居民较多,我们科室开展了治疗骨质疏松专病门诊,举行义诊、讲座,让老年人先了解到骨质疏松的危害,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他们的骨质疏松和相关并发症。
当然,医疗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院内多学科配合,特别是麻醉科、内科,老年人常有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都控制好了,排除了手术禁忌,才能更好地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明确指出评估方向分为重大专病、系统疾病领域、平台专科三个类别,从医疗服务能力、技术能力(含创新能力)、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4个维度进行评估,这也为我们的能力发展指明了重点。
最后,改善就医感受,减少患者排队时间,院内各部门应协调让就医的路径更加清晰,比如我们医院近期在做的陪诊活动,让独居老人也可以无障碍的在医院得到高效的服务。
2、强化医保政策引导。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国家对于分级诊疗的大力推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很多老百姓还是扎堆去挤大医院。只有通过强化医保政策引导,鼓励群众在家门口就医,才能扭转这种就医惯性。
如据安徽省亳州市医保局2023年发布,该市乡村医疗机构就医人次占全域就诊人次达80%以上。正是在门诊报销、住院报销和县域转诊上有针对性措施。
亳州市居民医保在一级、二级、三级(市属)、三级(省属)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分别为200元、500元、700元、10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90%、85%、75%、70%,整体政策向基层倾斜。
参保居民在县域内连续转诊治疗,上级医院首诊转下级医院,取消二次住院门槛费;下级医院首诊转上级医院,仅收取门槛费差额。
3、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
由于郊区医院医生的工作量相对没有大医院那么忙,可以以互联网医院作为突破口。此外,应加强科普,让老百姓先认识疾病,才会有意识地去看病治病。
4、加强郊区医院的基础建设。
笔者不止一次听到患者说过,「去大医院,仅仅停车都要半小时,还看啥病呢?」
郊区地广人稀,通过建设宽敞的停车位、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卫生的洗浴等,让患者有个好的就医环境,患者也会更倾向于来郊区医院就诊。
5、加强医联体的作用。
我们医院和市区的大医院有合作,但是还是单纯地停留在专家带患者来院,专家来开刀,开完刀之后在我们医院术后康复等。
这种模式对于郊区医院医生的成长没有起到最大作用,上手机会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四级手术患者。
笔者很认可的一种模式,是北京小汤山医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共建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小汤山康复中心。
因为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大部分骨与关节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不能尽快出院,造成大量压床,重症患者却不能及时住院。出院后,患者很难自行康复,导致生理功能恢复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如何实现急慢分治、分级诊疗?2023年10月,在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基础上,两院合作共建,构建「共同管理、两院一科、独立运营、合作共赢」的紧密型医疗合作模式。即日常骨科疾病的早期康复预防+在积水潭医院进行围手术期骨科快速康复+在小汤山医院进行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出院后居家康复。
许多骨科疾病患者在积水潭医院手术后,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由「120」急救车免费安全转诊到小汤山医院,借助早期、主动及快速康复训练,在不到20天时间内,患者肿胀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肌力提高,实现了独立步行和生活自理的康复目标。这样的合作模式更加紧密,可以供很多郊区医院去学习。
以上就是笔者在临床的一些观察和个人体会,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同仁能就郊区医院如何实现「同质化医疗」提出意见建议,共同讨论,谢谢大家!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李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