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国人里就有1个“肾斗士”,还有9个拎不清
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差不多就有1个患有慢性肾脏病,其中还有9个根本不知道这个“沉默杀手”的可怕。昆明东方医院余月明博士说,现在大多数人缺乏健康知识,其中有些极端案例,人年龄不大,因为点小毛病,比如出现水肿、高血压,来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整个肾脏都萎缩了,已经发展到尿毒症阶段,只得终身接受透析治疗”。
这个杀手很沉默
3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肾脏日”,云南知名肾脏病专家、昆明东方医院院长余月明博士,早上8点就来到医院,为当天的义诊做准备工作。
9点以后,看到附近的社区居民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接受免费肾脏病筛查,余月明既感欣慰,又有些无奈。是的,现场多是老年人,40岁以下的人,几乎不见踪影。
可是,慢性肾脏病正因为隐匿性强,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年轻人如果不早检查早治疗,发展到最后就可能变成肾衰竭,尿毒症。余博士说了几个病例,一个是云南某高校的研究生,入学体检时就血压高一点,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也就没有进一步检查,等上到研三时,这个学生不仅血压高,还特别容易疲倦,做了专门检查后才发现,肌酐已经300多,肾功能严重损伤。
肌酐简单地说,就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肌酐大概在100左右,如果超过133,说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已经损坏,基本就可以确诊患上了慢性肾脏病。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年轻病例,先前没有任何症状,突然有段时间头疼,测了血压,180到190。到医院做专门检查,肌酐已经3000多,尿毒症晚期……没办法,只能终生接受透析治疗。
余博士说,遵照医嘱好好接受治疗,不出意外的话,再活个20年没问题。如果能做肾脏移植,长期生存也有可能。但这两样,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
排名爬升相当快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在致死疾病的排名中,已经从1990年的27位,上升到目前的第8位,预计到2040年将上升至第5位。
余博士把这种病的爬升速度归结于两大因素,一个是传统的免疫性肾病发病率尚未完全控制,另一个是现代因素,生活不规律、喝酒抽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造成的肾脏损害不断增加。说白了,就是不管老少,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都在爬升。
不良生活习惯损害最大的主要是心脏和肾脏,但心脏往往要到四五十岁才会出现问题,而肾脏问题,有可能在中青年时就出现,特别是患有“四高”的年轻人尤其要注意。
在医学上,慢性肾脏病被分为5期。1期2期属于较轻症状,有的可能终生都不会发作,这也是它早期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但按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1、2期也不能忽视。
年轻人不爱体检,嫌麻烦,余博士建议,那就每年做一到两次简单检查,一个是尿常规,一个是血压。既不耗时间,也花不了多少钱,20块左右。如果某方面有问题,再找专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包括慢性肾脏病在内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在早期被发现,及时消除隐患。
鉴于慢性病的隐匿性较强,余博士建议开始体检的年龄是上小学的时候。当然,对于比较重视健康的,最好还是做全面检查。毕竟,生命和生活都是自己的。
国家都开始重视了
说起早些年对慢性肾脏病的忽视,余博士有切身体会。他原本的专业方向是心血管,但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医院工作才发现,肾内科只是个小科室,还特别缺医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余博士毅然转投肾内科。
30多年过去,余博士不仅成了省内知名的肾脏病专家,发表论文20余篇,还建起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站。多年来奔波于云贵数十家基层医院,帮助培养了上百名肾脏病专业医护人员。
不过,面对慢性肾脏病这个来势汹汹的杀手,这些努力依然只是杯水车薪。
好在,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慢性肾脏病。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将肾脏疾病纳入规划包括的慢性病范围。2018年,国家卫健委首次将慢性肾脏病纳入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内容。2023年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2018~2019年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8.2%,成人慢性肾脏病人群高达8200万;中国透析人群登记数据库显示,2022年底我国接受透析的人口数已超过100万。而国人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只有10%。
余博士提醒说,这个数据只是诊断后发现的。因为知晓率极低,肯定还有很多“隐匿”患者没被纳入统计范围,所以真实数据会更高。而且,他在基层的诊疗中能感受到,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
监测结果也有一个好消息,1至2期占比达73.3%,4至5期占比1.8%。也就是说,有高达7成的患者,大概6000万人因为发现得早,有望逃脱“杀手”的追杀。
医生们还需继续努力
慢性肾脏病的真正威胁,还在于公众知晓率极低。这一方面是群众健康意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医生的问题。
余博士说,现在的健康科普乱而杂,人们根本看不过来。即便有专业的科普,也不接地气。此外,很多医生临床经验不够,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比如一种名叫IGA肾炎的肾脏病,隐匿性更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发病率也更高。IGA肾炎的早期症状,一般只是高血压或者恶心疲倦,慢性肾脏病常见的水肿、蛋白尿等症状都很少。
一些患者因为这些症状,去看心内科或者消化内科,如果医生经验不够,往往只开点降血压或者疏通肠胃的药。结果一两年后再去查,肾功能已经严重损害。
“现在有的医生,理论考试很厉害。但人体和临床是一件系统且很复杂的事,没有一个人的病是照着书本上来的,临床上也看不到书本上的标准病情。”余博士建议,针对医生的考试,应该增加临床占比,才不会造成医生与现代医学、疾病的脱节。
余博士又说起一个案例,一个30多岁的公务员,平时身体很好,生活规律,还是单位的足球队员。有一段时间,突然觉得恶心,吃不下东西。以为是胃出了问题,于是去医院消化内科做检查,还好科室主任经验丰富,又建议做了肾功能检查,结果肌酐700多。按理论标准,这个数值已经需要做透析治疗。
“针对每一个病人,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想他走到透析这一步。”余博士说,这个病人经会诊后转到他们医院,确诊为IgA肾炎。经过精心治疗,到现在快4年了都还没进入透析。
“上周还来复查过。”余博士语气中有些自豪,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因就是传统的免疫炎症因素。因为发现及时,现在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
“最近几年,也有三四十例狼疮性肾炎、肾衰竭患者,通过我们的努力,脱离透析。只要找到病因,针对治疗,就能让肾脏功能不继续恶化,停止在不需透析的慢性肾脏病阶段。”不过,相较于大多透析患者,这个数字还是微不足道。余博士说,他们病房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才8岁。
临床技术上我们并不弱
慢性肾脏病的诱因很复杂,有遗传的免疫炎症性、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多则是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引发。
余博士说,与外省相比,云南肾脏病的特点之一是,基层老百姓对肾病知识了解更少,药物造成的损害更常见,很多是乱吃中草药、保健品和各种止痛药造成。
在肾脏医疗人才方面,云南与发达省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说起自己,余博士也谦虚地表示算不上很突出,“但我们工作站还是做了许多工作,各类型专家都有,技术比较全面均衡,能从整体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
为了提高团队技术,余月明工作站随时组织病例研讨,理论学习,还及时引进国际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谈及医疗技术上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余博士说,从临床上看,中国并不弱于国外。“主要的差距有三点,一是基础研究跟不上;二是新药研究跟不上,现在用的很多药都是进口,或者仿制;三是检查设备,比如CT、磁共振、B超等,国产的基本都是低端产品。”
此外,相关学科的建设比较难。一是缺人,二是很多年轻医生在专业内缺乏系统的学习,要从0开始,这个需要时间积累,一般都要四五年以上才能相对成熟。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2013-2022年我国累计开展肾脏病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2100余项、培训约64万人次。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家庭透析或血透中心社区化。截至2021年底,达到基本和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约53%,其中约1/3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2022年,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血液透析中心等医疗机构。
民营医院路还很长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的业务院长,余博士很关心国家政策。但民营医院因为早期的不规范发展,给公众留下的口碑并不好。新一代的民营医院虽然在努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却依然在为上一代留下的“原罪”买单。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公立医院哪怕人满为患,患者依然愿意去排队,而不愿去民营医院就诊。哪怕民营医院已经和公立执行同样的医疗价格,患者知道的也不多。
中午12点的时候,又来了好几个患者及家属。其中一个患者去了好几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好,找到余博士。还有一个患者,是在公立医院不能正常透析,来到东方医院。
据医院行政院长康向东介绍,余博士团队几乎撑起了医院半数以上的患者源。
与公立大医院合作推进双向转诊并不顺利,倒是基层医院的合作比较好。仅今年头两个月,余博士工作站就先后到保山、曲靖、昭通等地医院坐诊,带教。基层医院进行先期诊疗,有疑难杂症病人则送到东方医院,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再回到当地接受后续治疗。
余博士似乎忘了已到吃饭时间,他细细翻看着病患资料,又做了仔细询问。来人是患者的儿媳妇,很年轻的一个女孩。
“这样,你让病人过来,我们再评估,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去努力,让他逐渐脱离透析。当然,我们不能打包票。如果确实脱离不了长期透析,最好还是做个长期的通路,因为(之前)在腿上插的临时管子,一是影响生活,二是容易感染……”
余博士诚挚地做了说明,女孩语气慢慢从紧张变得舒缓起来,最后犹豫地问道:“但治病这个费用……”余博士稍微提高了下声调:“费用全省统一定价,这个不是哪家医院定的,你到云南省哪家医院都一样,几乎没有差别。”
余博士原本是一家大公立医院肾脏风湿病内科主任,谈及民营医院的现状,他用了“非常困难”这个词。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如公立医院,二是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
但他还是很有信心,“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民营医院一定会有机会的。因为经济越发达,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也越高。我们国家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医疗服务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个空间很大,全靠政府来补很难,这就是民营医院的机会。关键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是在低端低水平重复,没有把水平提高。”
余博士也常常给团队的人员打鸡血:“一定要坚信,这条路能走得成功,走得下去,现在我们就要非常正规专业的管理,服务好病人。”
余博士没说的话是,民营医院的机遇,需要的时间可能还很漫长。但人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专业以及公众的健康,总要有个盼头不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