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规培十年后,“5+3+X”专培要来了!
原创 :InfoXMed
近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王辰院士针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现实,提交了“关于将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并轨施行”的提案。
分析了我国医学教育的部分重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据之提出了六点针对性建议和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建立住培与专硕、专培与专博一体化医师培养模式,顺畅医师职业发展路径。
《中国卫生》:从“5+0”到“5+3+x”
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合格医生的唯一途径
医师培养向来颇受重视。2014年初,我国启动规培制度以来,至今已有十年时光。此前,《中国卫生》杂志发表的一篇由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撰写的题目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十年,从“5+0”到“5+3+X”》,总结了规培制度的发展及未来规划的展望,引发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十年中,规培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绩。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陪)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同时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也在全力推进中。
文中提到,十年住培,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制度建设成果。开启了我国医师现代培训体系由“5+0”向“5+3+X”新体系的历史性重塑。
二是人才产出成果。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已招收与培养了近110万经过“5+3+X”培训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其中全科与儿科等紧缺专业招收近20万人,显著地改善了我国医师队伍的人员结构。
三是思想认识成果。十年实践不断深化了住培制度的意义:它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合格医生的唯一途径,是青年医师迈向职业巅峰的必经台阶。
另一方面,它也是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实现转型升级的“基因改造工程”,是各级政府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可以看到,住培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难点。例如住培制度性短板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医教协同、住培专培一体化等方面还有众多难题需进一步研究破解。
下一步要瞄准以需定招、医教协同、住培专培一体化、行业社会人模式、招收匹配、师资激励通道、分流退出与联合培养等深层次重大问题,稳妥推进专培制度试点。
此外,文中多次出现“专培”一词,尤其是王辰院士在十四届二次会议上也提到“专培”,由此引发深思,“专培时代”或将到来,是否会开启全新的景象?
从规培到专培,
“5+3+X”或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征程,明确将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和实施“卓越医师计划”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逐步建立“5+3”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于次年指出“5+3”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以提高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
同年,国家教育部和原卫计委联合发布通知,确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改革模式,即“5+3”改革。
这一改革模式的构建,显著改善了医学高等继续教育学制长、培养模式单一的缺点,使得医学生在选择继续教育、争取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能获取临床技能,为医学人才培养作出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医学教育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尽管经过“5+3”规范培养后,对专科医师应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仍然相对薄弱。而医师具备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则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于2017年6月发布文件,提出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简称专培)。
实行专培后,医生的培养模式变成了“5+3+X”,也就意味着,医学生先要在学校接受至少5年的教育,然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再根据不同的专科标准,进行2到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与规培不同,专培的主要招收对象是完成规培并取得合格证书、自愿参加专培的临床医师。另外,以往未参加过规培、但已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临床医师,根据工作需要、取得单位同意后,可自愿申请参加专培。
专培虽然是自愿参加的,但自从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提出要建立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后,一些医院也开始强制要求专培,并将专培和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医生们不免担忧,是否专培已经形成推广普及的态势,不参与专培,就无法晋升呢?
“医学院校教育培养的是通往医生职业的半成品,住院医师规培培养的是能够成为医生的成品,专科医师规培培养的则是在某一细分领域拥有卓越技能的精品。”王辰院士认为,专培是一种精英教育,能够参加的人数相当有限。
因此,在无法全面普及推广的前提下,以专培作为职称、绩效的标准,可能性并不大。
王辰委员:开展专培、专博一体化建设
专培会怎样影响医生的职业生涯?
早在2022年的两会期间,专培就已被提出。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医疗资源下沉”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看法。
王岩委员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实现真正的医疗资源的下沉,使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有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最关键的是实现“人”的均质化培养。如何实现“均质化”培养,提升基层医生的专科、专病的诊疗水平,建议尽快全面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根据王岩委员的说法,目前基层医疗的主要问题在于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能力不足,从而失去了所在地患者的信任。如果通过专科培训,大幅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使得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那么实现“医疗资源下沉”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对于医生而言,提升个人能力,致力于医学深造,本是一件对医患双方,甚至是推动医学高速发展的好事,但为何会引发不少医生的抵触心理呢?
对此,丁香园版主 @好好先森MR 在丁香园社区发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医生培养时间过于漫长。如果一个学博毕业,本硕博11年+规培3年+专科培训2-4年=直接退休。诚然,医学生18岁进入大学,专培结束后,大概35岁,如此漫长的培养时间,不禁让人望而却步!
第二,待遇跟不上。众所周知,规培待遇比较差,医生的生活质量与学历严重不匹配。人到中年,看着别人资产齐备,生活美满,而自己还在培训的路上狂奔,这样的体系无法激励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导致基层医生更加匮乏。专培制度的出台,原本是要让医疗资源下基层,然而费时多年完成专培的医生,又怎么会甘心下基层,完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呢?
对此,王辰院士提出,以正在开展的“新医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对住院医师实行“行业人”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住培与专硕、专培与专博一体化的医师培养模式。
具体包括以下6点建议措施:
1.取消医学院毕业生专硕考试,毕业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通过者(通过率约为70%)同时进入专硕培养,培训与学习结束后,通过住培结业考核者获得专业医师资格证书,另达到授专硕学位条件者授予专硕学位证书。
2.当前阶段,变通的办法是畅通住院医师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的途径。高校要加强与本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联系,建立紧密型教学关系,促进区域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住院医师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便利。高校要支持住院医师在进入培训基地时即可参加学位课程学习,住院医师通过相关课程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答辩后,可以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专业硕士学位。
3.今后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基础上,可以开展专科医生培训(简称“专培”)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简称“专博”)一体化建设,专培考核结业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其中达到授专博学位条件者授专博学位。
4.提高住培、专培学员的待遇。加大财政投入,从目前的每个学员3万元至少提高到5万元。这是社会最应当的投入,对民众意义重大。
5.努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今后在住培、专培阶段实行“行业人”制度,由此可以大大激发住培、专培医师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
6. 推动对《医师法》进行修订,改变目前医学毕业生须临床工作满一年方可参加执医考试的规定,医学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避免第一年执医法律风险,顺畅医师职业发展路径。
建议措施的提出,从医生培养时间、薪酬待遇和发展路径,都作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未来,如若专培制度的确成为大势所趋,也要有完善的措施激励医生,促进医学高速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