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首例!苏大附一院心内科成功开展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术!
1月25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一名卵圆孔未闭导致脑梗的患者开展手术,成功植入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据悉,该例手术为苏南地区首例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术。这款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植入人体后介导自体组织再生修复,一年左右即可降解后排出体外,对患者长期预后而言更安全。
图1 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
患者刘先生今年三十岁,却饱受头晕的困扰。今年1月,他来到苏大附一院就诊。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放射冠少许缺血灶,头颈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查“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显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大量分流。
心内科为他开展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刘先生心脏的卵圆孔未闭,存在一条狭窄通道,容易出现反常栓塞,从而使得他年纪轻轻就出现脑梗。对于此类情况,手术治疗为优先选择。可是面临手术,刘先生却开始犹豫了,他对于身体植入异物有一些排斥心理。
心内科蒋廷波主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反复研究。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卵圆孔存在狭窄通道,卵圆孔未闭高度为1mm,隧道长度为16mm,发泡试验强阳性,确定此患者为卵圆孔未闭封堵的强适应症。了解到患者对于更少植入物、长远安全预后的治疗高期待,在蒋廷波指导下,赵欣主任医师团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决定为他使用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施行封堵治疗。
经过仔细评估和精心准备,手术于2024年1月25日上午八点半施行,术中经股静脉入路,在DSA和经胸超声的指导下,顺利为患者植入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图1),术中超声示封堵器牢牢贴附间隔,位置形态稳定,无残余分流,封堵理想(图2),术中DSA下仅显示4个标记点(图3)。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回到病房后各项指标平稳。近日,刘先生已康复出院。
图2 经胸超声下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
图3 DSA下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
该款封堵器整体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植入人体后介导自体组织再生修复,填充缺损,进而实现卵圆孔自然闭合,其主体结构约一年左右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基本无残留。
该手术是苏南首例独立开展的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它的成功开展充分彰显了苏大附一院心内科团队的介入技术水平,也标志着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正式迈入“可降解”新征程,未来将深入开展创新医疗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科普链接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遗留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当因各种原因(如剧烈活动、咳嗽、潜水等)导致患者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时,卵圆孔未闭可导致心脏内血流出现明显的右向左的异常分流,可导致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等相关临床综合征,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或肢体无力等,研究显示,针对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卒中或偏头痛患者,手术治疗优于药物治疗。
卵圆孔未闭造成的隐源性脑梗死临床容易忽略、漏诊,对于中青年发生急性脑梗死者应提高警惕,全面、仔细筛查,积极寻找脑梗死的病因,必要时完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声学造影等检查,排除卵圆孔未闭的可能,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早干预、早治疗,降低急性脑卒中的再发。作者:心血管内科 胡圣大 刘玉平 张弛,宣传统战处 冯元
编辑:宣传统战处 冯元
审核:党委办公室、宣传统战处 范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