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 ICD-11与 ICD-10分类差异对比及编码要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不同部位的瓣膜病变、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其病因均可能有所差异。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因及受累人群发生了变化,心脏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退行性瓣膜病、缺血性瓣膜病的发病率稳步上升,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类型。
本文就心脏瓣膜病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及11版进行总对比汇总分析,希望有所帮助。
心脏瓣膜病ICD-10分类细则
心脏瓣膜病在ICD-10中的编码较分散,如风湿性和非风湿性的心脏瓣膜病编码范围I05 -109和I34- -I37, 均被分类于第9章循环系统疾病的不同类目;先天性的心脏瓣膜病编码范围Q22- -Q23,被分类于第17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心脏瓣膜病在未指明病因时,存在假定分类原则: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狭窄,按假定为非风湿性编码;三尖瓣关闭不全和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按假定为风湿性编码。所谓假定分类,就是当医师没有指出疾病的特性(或称:分类性质)时,疾病被按照最常见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类。ICD-10中心脏瓣膜病的假定分类编码原则与临床上的发病情况一致。
心脏瓣膜病ICD-11分类层级
在ICD-11中心脏瓣膜病被分类于第11章,编码范围BB60- BC0Z,类目编码由4位数组成。ICD-11对心脏瓣膜病的分类层级进行了重新梳理,根据医学发展减少了风湿性因素,更新了心脏瓣膜病的最新研究成果,第11章内部进行了重组,心脏瓣膜病已不再以风湿热为主,随着临床诊断模式向瓣膜类型转变,分类层级先是瓣膜类型,然后是疾病生理学特征,最后是病因。
心脏瓣膜病在ICD-11中将同一瓣膜类型的不同疾病生理学分类在同1个三位类目下,更是将ICD-10中分类在不同类目下的风湿性与非风湿性疾病分类在同1个类目的亚目下,其分类轴心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分类层级,调整了分类位置,与当前的临床实践保持一致的等级。因此非风湿性瓣膜病已从其他形式的心脏病转移到心脏瓣膜疾病部分。
组合式编码的使用
当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时,或临床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瓣膜病的严重程度时,在ICD-10中需要通过附加编码I50(心力衰竭)来表达,而严重程度则无法体现。而在ICD-11编码中,这些问题通过组合式编码方式(主干码后组配主干码或扩展码形式的簇编码)得到了有效解决,更适合临床使用。下面以三尖瓣疾病编码为例:
编码举例
主干码:
BB81. 0风湿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可以确保每个诊断仅需一个编码时,从中获取最有意义的最少信息。
后组配:
BB80.0/BD1Z风湿性三尖瓣狭窄伴心力衰竭
BB81&XS0T 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解决了由于疾病特点对精确编码需求而ICD-10 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的簇编码使疾病更加立体、更加清晰。
簇编码:
BB80. Z /BD11(三尖瓣狭窄合并左心室衰竭)
BB81&XS5W (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扩展码其本身不包含诊断信息,但描述了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其它信息,补充主干码以外的其他信息,使分类更加灵活。
ICD-11中心脏瓣膜病可以选择具体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进行后组配编码,实现了对复杂疾病的精细化表达。组合式编码体现了医师对患者疾病信息多维度的细节描述和对合并症与伴随症的完整描述。
总体而言,与ICD-10相比,ICD-11的结构、内容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编码疾病的描述更为精细。心脏瓣膜病完整准确编码需要临床医师与编码员共同努力,了解和掌握ICD-11最新发展,利于未来疾病分类的更新和病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