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压迫脑干,手术风险大吗?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残留或迷走脊索组织的低度恶性骨肿瘤。现一般被认为是脊索残留物恶变所致,由Luschka氏于1856年首次描述,1894年Ribber氏将其命名为脊索瘤。
临床表现:
病变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由颅底至骶尾部任何部位,以骶尾部最为好发(50%~60%),其次颅底(25%~35%)、颈椎(10%)、胸腰椎(5%),极少见于中轴骨以外部位。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青少年,以30-50岁之间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临床症状不一,与病变部位及侵犯程度密切相关。骶尾部常以会阴区麻木及疼痛进行性加重为主,直肠、膀胱及相应马尾神经受压可引起大小便异常,肛周感觉衰退,表皮和直肠溃疡。
组织病理:肉眼观察:肿瘤呈膨胀性结节生长,绝大多数肿块为2~5cm,包膜边界清楚,质软呈胶冻状,内可见纤维分隔,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及骨组织。
组织分型:典型脊索瘤以液滴细胞巢为标志;软骨样脊索瘤由结节样软骨结构组成;去分化型多见核分裂象,侵袭性强,以骶尾部居多。
影像学表现:X线:骶尾骨溶骨性破坏,部分边缘硬化并可见散在斑片状钙化或残存骨影。
CT:骶尾部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肿块与正常骨分界不清,内可见囊变、钙化或碎骨片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分隔、分房、包膜样强化明显。
MRI:能更清楚显示肿块部位、范围及周围侵犯情况;前半常呈半圆形膨胀生长、后半常不超出骶尾骨。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可呈缓慢持续强化。
肿瘤分期:病灶转移率不高,但其分期及手术能否完全切除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关系密切。
分期标准:Ⅰ期: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无邻近结构侵犯;Ⅱ期:肿瘤向周围间隙或组织侵犯,仅至椎弓根部;Ⅲ期:肿块累及至整节椎骨。IV期:累及椎旁软组织或向椎管内侵犯,复发或伴有转移。
病情回顾:
患者26岁,男,主诉颈部疼痛、严重吞咽障碍、双侧舌下神经麻痹(右侧完全麻痹伴舌萎缩,左侧部分麻痹)。MRI和CT扫描(图3A-C)显示巨大颅颈交界区脊索瘤,肿瘤最大直径达10cm、瘤体积96.5cm³,肿瘤并向双后外侧延伸浸润性生长,较多侵犯右侧,肿瘤延伸至椎前间隙、下斜坡、双侧枕骨髁、第一颈椎C1的前弓以及C2的齿状突,巨大肿瘤压迫脑干和双侧椎动脉移位,并向硬膜内压迫扩张。
治疗过程:
手术记录:福教授考虑肿瘤已经导致颅颈交界区骨质结构的广泛破坏和侵蚀,术前评估手术后会出现颅颈不稳定。因此,经远外侧经髁入路进行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切除肿瘤,然后枕颈融合术(OCF)。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探查肿瘤,备行内镜手术
▼“筷子技术”神经内镜切除对侧肿瘤
▼使用自体脂肪填充瘤腔及关颅
▼使用PMMA材料枕髁重建
使用Roy-Camille技术进行枕颈融合术(C0-C3-C4-C5),固定根钉以曲线方式横向弯曲,为后续质子治疗创造一个无金属的定位及治疗通道。术后CT和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病理证实为典型脊索瘤。在术后恢复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和颈部疼痛缓解。8周后,他接受了质子治疗。
▼将根钉弯曲以便于后续质子治疗
A和B:术前CT扫描显示颅颈交接区脊索瘤,侵犯斜坡-枕髁并呈溶骨性破坏。C:术前MR显示肿瘤巨大延伸,并浸润长入硬膜内的脑实质。D:术后CT显示PMMA枕髁重建稳定良好。E:术后三维CT显示C0-C3-C4-C5枕颈融合稳定,与根钉弯曲有利于PBRT治疗。F:术后MR显示全切肿瘤和脑干延髓占位压迫得到解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