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盐碱地中药农业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24-01-26 17:33   华理附院

面向“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药创新发展”战略,笔者团队提出“盐碱地中药农业”新理念,走一条“生态改良-中药优选-高值应用”全链条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学新道路。

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 孙良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华北理工大学扎根河北省曹妃甸区,以东部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升级为己任,在河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充分发挥综合院校优势,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药种植等方面资源进行了深度探索。在学校战略思想指引下,笔者团队面向“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药创新发展”两大战略需求,聚焦“由治理盐碱地向盐碱地综合利用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中医药农业转变”,提出“盐碱地中药农业”新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盐碱地中药农业新产业发展,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

       学校针对传统中药种植质量标准缺乏、种植面积不够的关键问题,以“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盐碱地中药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一是采用原位精准腐植酸石墨烯生态改良剂,对滨海地区中-重盐碱地进行改良,在扩大绿色中药种植面积的同时,将种植中药的良田置换出来,促进中药材种植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于守护耕地红线、响应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通过耐盐碱中药材推广种植,利用其富含次级代谢物的优点协助盐碱地改良,形成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生态健康中药种植;三是充分应用实时、无损、可现场部署遥感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构建盐碱地改良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为土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多年来,笔者团队致力于创新“绿色”科技手段,在盐碱地中药农业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耐盐碱中药药效研发关键技术、耐盐碱中药高值化应用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相结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医药创新发展新道路。

耐盐育种与中药质量共建设

       学校深耕中药材基础研究,应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育种技术,加快道地药材育种创新,培育了一批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道地药材品种,并以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驱动推动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针对耐盐碱、高药效优质中药品种缺乏的关键问题,以科技创新助力耐盐碱中药药效研发关键技术新突破。应用共享、精确、高通量的基因组测序技术,靶向分析药用植物(中药)耐盐碱基因和有效成分合成途径,解析中药“形态-生态-组学-药效-疾病”间的关系。

       经过多年研究,笔者团队系统开展了盐碱地耐盐碱中药材种质资源筛选、栽培技术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探索环境胁迫促进道地药材质量形成机制与质量评价思路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对中医药产品质量控制、品质检测的精准度,打造数字化中医药质量控制,对于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智慧创制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十大冀药、八大祁药”免疫调节机制不清等临床用药现实问题,应用精准、科学、特定靶向的体内外药效鉴定技术,研发炎症和免疫疾病干预新靶点,突出道地特色和产品特性,打造道地药材金字招牌;建设的盐碱地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和药用植物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基地,获得连翘、丹参、酸枣等多个中药优质品种的非主要农作物认定证书,率先完成了流苏马兜铃、乳香、黄芩等中药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并通过规划引导道地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稳步提升中药材质量,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转型与高值产业双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迫切需要,笔者团队经过多年实践,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向上游指导耐盐碱中药材的筛选和种植,推动“中医药+产业”,向下游以研发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新产品为目标,致力于打造“面向人民健康”的双向研发研究范式。

       笔者团队针对产业化开发程度不够的关键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耐盐碱中药高值化应用和产业关键技术升级。通过创制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产品,推动中药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值化转变,催生了深加工产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了膳食及药食同源物质的多维评价指标数据库,构建了中药材功能因子高通量挖掘方法,开发了黄精丹、石斛羹、药膳鸡汤、黄芪泡腾片、党参饼干等系列功能性食品,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多项,推动了环海地区医疗康养建设和高值化中药农业转型。研发的“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范式从社会和经济价值出发,为环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以产业创新弥补核废水排放对沿海养殖农业的损失,以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驱动及产业融合促动,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农户协同创新产业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促进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模式有机结合,创新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创新与实践并重,适宜与改革互补,盐碱地中药农业的研究,为中药材种植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耐盐育种与中药质量共建设”“农业转型与高值产业双驱动”等实践经验,为解决滨海地区,尤其是土质条件恶劣的地区发展生态中药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中药材生态种植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机理,对于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着重要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医药,中药材,中药,农业,盐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