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世界首创“Mother⁃Child”技术开通闭塞血管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1个,获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里有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日夜在医疗技术领域深耕细作,开创了医疗技术的新纪元。为此,我们特别推出【百项特色技术巡礼】专栏,展示医院在诊疗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让特色技术惠及更多百姓,与您共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01
血管闭塞生命垂危
4小时打开生命通路
“已经治不好了,我不想活了。”这是75岁的陈婆婆入院时反复念叨的话。婆婆是血液透析多年的尿毒症病人,因上腔静脉堵塞使面颈部严重肿胀,导致她呼吸困难。1个月来,全家人带着她辗转了昆明、北京、四川、重庆四地的医院,进行了三次上腔静脉闭塞开通手术,遗憾的是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她女儿四处打听,找到了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万梓鸣副主任医师。
面对如此急迫的情形,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在万梓鸣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认为该手术风险极大。但为了挽救婆婆的生命,通路团队制定了严谨的手术方案和周密的应急预案,尽最大努力救治她。
手术过程比预想的还要艰难。因血管闭塞十分严重,走形严重扭曲,导丝穿入血管时,时刻面临着大出血、再次心包填塞等风险。万梓鸣副主任医师、赖其权主治医师及放射科杨靖捷主管技师一起研究了患者的血管造影图,摸索血管走行,沉着冷静,小心谨慎,历时4小时,终于成功开通了闭塞血管。
顾不上疲惫,医生第一时间将手术成功的消息告诉婆婆的家属,“谢谢重医附一院给了我妈妈生的希望。”婆婆的女儿由衷地感谢。
02
世界首创
Mother⁃Child技术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基数庞大,中心静脉病变已成为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介入手术是治疗中心静脉病变的首选方式。但由于中心静脉解剖结构复杂、病变部位多变、手术风险高等因素,手术成功率差异大,亟待精准、有效、安全的标准化诊治方案和技术推广体系。
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经过近10年临床工作的不断总结,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Mother⁃Child”技术开通中心静脉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发表在国际血管外科权威杂志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上。
该技术开创性地使用5F椎动脉导管配合7⁃8F导引导管构成子母管系统(“Mother⁃Child”),利用两管头端的弯曲度和导管可重塑的特点为治疗提供更多的方向性选择,同时利用两管或多管的套叠增加导管的硬度,为导丝提供更强的支撑力,尤其在闭塞血管的开通中有更多机会探及闭塞段开口,更容易突破开口从而通过闭塞段全程。
“Mother⁃Child”技术将手术成功率由先前报道的40%~80%提高到98.25%。并且以该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写入中国首版《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病变介入治疗专家建议书》,发表在《临床肾脏病杂志》,并荣获2022年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及学术推广项目一等奖和202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
03
透析患者的持久战
血透通路团队保驾护航
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超声科血透通路MDT团队创立于2014年,是国内仅有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血透通路团队。目前团队在血透通路领域实现了全方位医疗技术覆盖,成功开展该领域内所有的开放性手术及介入手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团队完成总手术量18059台,总介入手术量8827台。年手术量超过3100台,年日间手术量超过1800台,服务量位居国内前三位。团队拥有成员14人,发表血透通路SCI文章24篇,CSCD文章9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2项,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
团队推行“领航计划”,致力于大力培养血管通路人才,在国内率先创建“多模式-多平台-多维度”的诊疗技术推广体系;运用5G网络“千里眼”技术向国内各级医院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团队已培养来自国内各省市血透通路进修医护人员384人,开展国内外学术演讲300余场,指导国内首次开展血透通路手术的医院达260余家,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8期,主持或参与适宜技术推广项目4项,作为发起者之一成立中心静脉诊疗技术指导联盟,搭建“培训-考核-认证”平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