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结核病快速诊断有了新技术!郭述良教授团队联合白丽娟教授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教授、陈雨晗博士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白丽娟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中科院1区,IF=12.6),发表了题为MXene-incorporated C60NPs and Au@Pt with dual-electric signal outputs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ESAT-6 antigen(《基于C60NPs和Au@Pt 修饰的 MXene 纳米复合物用于结核分枝杆菌ESAT-6抗原检测的双信号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一种结核抗原检测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结核病抗原检测的可靠性、灵敏性和特异性,为结核病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鹤研究生、陈雨晗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重医附一院郭述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白丽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刊出论文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3.11573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快速有效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对控制结核病的传播以及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结核特异性抗原的检测不受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可以作为MTB感染的直接证据,在结核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检测技术的不成熟,商业试剂盒检测结核抗原用于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常导致误诊和不当治疗。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郭述良教授、陈雨晗博士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白丽娟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适配体识别技术联合电化学分析技术,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分泌抗原ESAT-6作为靶标,构建了一种结核抗原检测新技术。
该研究中设计基于碳氮化物的新型纳米材料作为纳米放大和电信号产生器,采用双适配体构建夹心结构,实现了双电信号,分别为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计时电流法IT的独立输出,通过双信号相互验证,有效避免了生物识别过程中的干扰,减少了假阳性结果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结核病抗原检测的可靠性、灵敏性和特异性。
在临床样本验证中,研究者纳入了70人进行实际血清中抗原含量的测量,与商业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相比,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新技术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准确性和诊断效能,为结核病快速诊断带来新的前景。
图丨双电信号(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计时电流法IT)的独立输出示意图
据悉,郭述良教授团队联合白丽娟教授团队,聚焦医工联合交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近年来注重结核病诊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通过临床基础融合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研究转化,在结核病早期筛查、精准诊疗领域已取得5项专利技术,所在学科在2022年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结核病学排名第10名。
撰稿 | 陈雨晗 编辑 | 李丹 苟双芸 审核 | 郭述良 周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