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深切缅怀重医附一院西迁专家陈曼丽教授

2024-01-11 11:41   重医附一院

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陈曼丽教授

重庆(川渝)护理界元老

重医附一院西迁老前辈

重医附一院原护理部主任

重医附一院肺科创始人之一

陈曼丽教授

因病于2024年1月4日

22时02分仙逝

享年91岁

星辰陨落,悲痛万分

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陈曼丽教授

她的一生业绩、一世奉献

她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

将永远留在重医附一院人的心中

49741704841558908

陈曼丽教授生平

80551704841559169

 陈曼丽,1933年7月2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1年9月进入上海华山医院工作。1958年,陈曼丽主动报名西迁来渝组建重庆医学院,来渝后担任肺科护士长,着手创建肺科。1981-1983年,担任护理部副主任;1984-1992年,担任护理部主任;1988-1997年,任四川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85-1998年,连任三届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连续数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1995年,陈曼丽教授被评为主任护师,成为重庆市第一个拥有正高职称的护士。她还担任四川省、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多次荣获四川省、重庆市科协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护士称号,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5部。

 陈曼丽教授的一生体现了西迁精神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烙在每一个重医人心底闪闪发光的历史勋章!谨以此文回顾陈老一生,以表达对陈老最深切的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陈老,一路走好!

至亲早逝,毅然踏上学医路  

陈曼丽于1933年7月2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0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便被抱养到没有子嗣的姑母家。姑母一家居于上海静安区,姑父在银行工作,陈曼丽一到家中便备受宠爱,过着优渥富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15岁那年,姑父的去世让家里顿时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为了减少家庭的负担,当陈曼丽得知护士学校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后,她便毅然决然地到上海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报名读书。

95951704841559983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还未从护校毕业的陈曼丽满怀一腔的爱国热情,主动报名加入到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年仅18岁的她,不畏战场上的伤亡与牺牲,不畏将会面临的艰难与困苦,毅然决定奔赴前线。当时政府不允许独生子女报名,陈曼丽便缠着姑妈到学校大会上表态,“我支持陈曼丽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有任何伤亡与组织无关!”就这样,陈曼丽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医疗队的一员。

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并未上前线,而是中途转到了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在这个救死扶伤的阵地上,陈曼丽正式开始了她的护士生涯。据点条件艰苦,陈曼丽一旦接到前线电话,就要立即准备担架去火车站接受伤的战士。那时候四个护士抬一个担架,小小的身躯不仅肩负着伤员的重量,更是挑起了拯救生命、报效国家的重担。

43531704841560640

 1951年9月,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返回上海,陈曼丽被安排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当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病房陪护,每天仅开放一个小时集中探视病人。因此,打水、送饭、剪指甲、洗头发以及为重病人翻身、喂饭、端屎端尿等都由护士料理。再苦再累,陈曼丽都坚持了下来。她将爱与尊重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认真为病人做好每一件事。”

肩负使命,不畏艰难建重医  

1958年,随着党中央的一声号令,支援西部地区医疗建设,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到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4761704841560825

当听闻上医将抽调一批业务精湛的中坚力量赴渝组建重庆医学院时,陈曼丽夫妇双双报名,加入支援西部建设的大部队,带着年迈的母亲及2岁的儿子,举家搬迁至重庆。彼时,年仅25岁的陈曼丽被任命为肺科护士长,参与肺科创建工作。她秉承上医人的精神,将肺科的护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是格外严谨的,护士的着装是否整洁、操作是否规范、技能是否熟练、病情是否了解......每一项都会事无巨细地进行检查;她是非常“亲民”的,常常穿梭于病房之间,言传身教,亲自示范各项护理操作,指出不足和缺点,帮助大家快速成长;她是爱心和奉献精神兼备的,会亲自看望生病的同事,在同事有事时主动顶班。在她的领导下,肺科护理从无到有,从举步维艰到发展壮大,为现在呼吸内科在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陈曼丽还肩负着学校的教学任务,深耕三尺讲台。身为护士长的她,常常在下班后才有时间备课,忙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那时候没有教材,全都需要自己编写,陈曼丽每准备一堂新课,都要讲给同事听,让大家指出缺点,帮助改进,努力做到尽善尽美。除了临床教学,她还担任护校、卫职校、电大、夜大等理论课的授课教师,课程涉及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内科护理学等。几十年教学生涯,她培养了上万名学生,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直至70多岁高龄,依然能见到她在卫校课堂上授课的身影,“因为热爱,所以愿意让更多人了解护理、懂得护理。”陈曼丽教授曾这样对旁人说。

64741704841561315

严抓管理,护理迈上新台阶  

 1981年,陈曼丽担任重医附一院护理部副主任,1984年担任主任职务。从接手全院的护理工作开始,她便严抓质量管理,一心致力于提升医院护理在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她通过办夜大、电大、专升本等方式提高护士的学历水平,通过开设各种学习班和竞赛活动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她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士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她的领导下,全院的护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她建立健全各临床科室的护理常规制度,使之有章可循;她统一护理文书标准,统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考核制度,使之有据可依;她将责任制护理应用于临床,开启临床护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在她的领导下,医院护理逐渐成长为重庆市的排头兵,成为市内及西部地区众多医院学习的典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医院后来成功申报获批专科护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44361704841561501

“只有走下去,才能发现问题”。即使担任了护理部主任,陈曼丽也常常下病房去检查护理质量,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她注重人才培养,努力为年轻人营造成长的空间和土壤,让他们在磨砺中不断成熟,有所作为。她关心、关爱下属,将全院护理人员的利益放在首位。彼时,医院招聘了一批护理员,她主动联系夜大、电大等机构,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文化水平,还找机会申请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在她的关爱和努力下,部分护理员现在已成长为护士长,在护理领域发光发热。

 在医院创建“三甲”期间,由于重庆市还没有成功的先例,陈曼丽带领护理团队艰难摸索,不计时间,不畏辛苦,夜以继日地完备规范各项评审资料。为了使医院的床单位更加整洁美观,她要求全院所有棉被都进行棉絮加套。评审专家来检查时,对医院床单位的整洁、统一、规范程度以及评审资料的完善程度给予了高度赞扬。经过全院上下的齐心准备,重医附一院“三甲”评审一次性顺利通过,重庆市首家“三甲”医院也从此诞生。

 除了尽心筹备本院“三甲”评审工作,陈曼丽还担任了四川省、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参加了包括华西医科大学、四川省人民医院等近30所医院的等级评审工作。任职期间,她积极出谋划策,指导帮扶,通过谋创新、谋改进、谋发展,为重庆市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进一步提升了重医附一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3731704841561693

心系护理,三尺讲台洒余热  

1997年,64岁的陈曼丽教授退休后仍旧舍不得心心念念的护理事业,欣然接受返聘,回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直至70多岁高龄,仍然能看到她精神矍铄地立于三尺讲台,把一生的积累和经验传递给学生们;仍然能看到她下基层医院指导,义务为老年人讲解护理知识、保健常识。她的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的一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她的品格、思想与成就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陈曼丽教授!

92871704841562710

撰稿 | 罗艳    编辑 |    李丹  苟双芸   审核 | 赵庆华    周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重医附一院,抗美援朝,陈曼丽,医疗队,重庆市,护理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