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文章是关于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背景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突然、进展快速,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预后较差。西医针对神经功能损伤多采用神经营养类药物,但部分患者治疗后效果不佳。中医认为瘀血阻络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机之一,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银杏内酯是银杏叶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舟山分院神经内科的郭兰凯医师开展了一项研究,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7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
一般资料: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l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中诊断标准。
l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为瘀血阻络证。
排除标准
l 合并有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
l 合并恶性肿瘤;
l 既往合并有颅脑外伤、炎症所致缺血性脑卒中;
l 合并脑疝、药源性缺血性脑卒中;
l 合并颅脑肿瘤或颅内囊肿;
l 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全身感染;
l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疗效评定:评价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血脑屏障功能、脑损伤标记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认知功能、血小板功能。
研究结果
1.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 , 高于对照组 76.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血脑屏障功能:治疗后,2 组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脑屏障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脑屏障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脑损伤标记物水平:治疗后,2 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 钙结合蛋白 B(S100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 NSE、S100B 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4.NIHSS 评分及 MMSE 评分:治疗后,2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 (P<0.05);且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5.血小板功能:治疗后,2 组血小板黏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小板黏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 (P<0.05)。
6.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50%和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改善患者血脑屏障功能,降低脑损伤,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
参考文献
[1]郭兰凯.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J]. 新中医,2023,55(17):86-90.DOI:10.13457/j.cnki.jncm.2023.17.01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