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携手“达芬奇”机器人,助力泌尿外科“精准摘瘤”
外科医生在为患者诊疗的时候,其实最怕的就是那些“不安常理出牌”的肿瘤,它们往往位置刁钻,周围结构复杂,让我们外科医生在手术之前有点“把不准”。近期,泌尿外科张学锋副主任医师与苏州大学未来科学和工程学院合作,将病变区域“3D打印”出来,完美解决了肿瘤“遮遮掩掩”、不安常理出牌的困扰。
半年前,汪女士体检的时候,医生告诉她有一个右侧腹膜后的肿瘤,尺寸较大。汪女士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的泌尿外科,均表示肿瘤体积大、与周围血管粘连明显,需要切除右侧肾脏,并且风险特别大。后来汪女士慕名找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学锋副主任医师,张学锋医师在仔细研究患者的CT后,耐心跟患者解释手术的风险,得知汪女士想要保肾的强烈意愿后,决定和汪女士一起克服困难。
现在手术完成已近半年
汪女士来张医生门诊复查,恢复得很好
她非常感谢泌尿外科团队
张学锋医师介绍到,他当时看到这个肿块的时候觉得比较棘手(如图1),首先肿块“盘根错节”,肿瘤紧贴右肾动静脉、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必须要小心保护周围组织,并且切除肿瘤。
CT图像:红色部分为腹膜后肿瘤,CT诊断为右侧腹膜后肿瘤性病变,考虑间叶组织来源
“要是我们提前能看到这个肿瘤就好了”张学锋医生想到最近比较火热的“3D打印”,既然“3D打印”能打印各种模型,那肿瘤模型是不是也可以打印呢?于是他联系了苏州大学未来科学和工程学院的吉伟书记,想看看能不能把这个肿瘤做成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它。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实现(如图2)。张医生拿到这个模型后仔细观摩,并在科室内部进行讨论,最终在泌尿外科黄玉华主任的指导下顺利将肿块的完整切除。
张学锋医生介绍道,这个手术相当复杂,难度非常大,若非借助“3D打印”的腹膜后肿瘤模型指导,右肾无法保住,肿瘤切除手术也无法完成。
图2:3D打印模型(红色为腹主动脉,蓝色为下腔静脉,绿色为右侧肾脏,黄色为腰大肌,箭头示肿瘤)
01
3D打印模型对治疗有什么帮助?
不同于电子的3D成像,团队可以把模型带到手术室,供医生实时对关键部位进行定位,制定最佳切除方案,引导重要血管的分离和肿瘤病灶的切除,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和保护重要血管,而且因为“下刀”精准巧妙,患者术中出血很少,恢复更快。
02
3D打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医学界把“3D打印”看作一场技术革命,它实现了从“人脑三维影像”、“电脑三维影像” 到“真实三维解剖实物”的转变。人体器官的“3D打印”模型不仅可用于术前规划、讨论和手术间接导航,而且方便患者及家属详细直观地了解病情,正确认识手术风险,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减少纠纷。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大家已不陌生,它在主刀医生的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优势,如高清晰、立体的手术视野;手部颤动的去除;灵活的机器人“内腕”;可以进行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的精细手术操作。
张学锋医生表示,针对如此复杂的腹膜后肿瘤,利用“3D打印”与“达芬奇”机器人的优点,完美结合两者。术前可以准确评估肿瘤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且有助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术中可以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的精准特点顺利切除肿瘤,保护周围组织和脏器。给我们的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专家简介
张学锋,苏大附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泌尿系统肿瘤的微创治疗(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微创手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