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双轮驱动学科登峰,管理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
坐落九省通衢的武汉,面对压力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依然能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多年稳居A+,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交出的斐然“成绩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笑言,“就跟国内的高校一样,独占鳌头的清华北大丝毫不愁,虽名列前茅却容易被追击的华科为了维持现有的水平就要非常用劲。”综合实力在国内医院中位居前列的武汉同济也是如此,“但正是因为医院一直以来处在一个比较高位的状态,加之120余年历史底蕴,在医疗、科研、教学上形成坚实的可传承的文化力量,催动着医院持续往前跑。”
从1900年创建于上海,到1955年响应国家号召整体迁往武汉,再到2013年先后成立光谷院区和中法新城院区,历经“三次创业”的武汉同济始终贯彻“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信念。“人民对于高水平诊疗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医院要能够将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然后带动区域,服务国家和人民。”刘争如此表示。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医院品牌、声誉、地位的基石。为加强学科建设,武汉同济采取系列创新举措,包括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疗发展部等专职机构,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结合重点专科目录与地区疾病谱变化,瞄准重大疾病临床需求,打造优势学科群。目前武汉同济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1个(含培育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全国第二);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质控中心23个、湖北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还牵头湖北省妇科、产科、器官移植等22个省级质控中心,数量居湖北省首位。
科研为动力,引领新技术发展
2022年,武汉同济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委省共建高质量试点医院。作为医院管理者,被问及何为高水平医院,刘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掌握和应用已有医疗技术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保持住学科领先优势的同时,还要具备产生以及引领新技术的能力。”
医院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占领医学技术发展的高峰,而医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带有普遍性,不分国家更不分医院。刘争围绕高端技术,提前布局规划学科建设,打造肿瘤防治管控、器官移植、微创诊治技术、高效急救系统、基因诊治研究等五大平台,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前沿领域中,人工智能、基因诊断、肿瘤治疗……这些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基因诊断、研究肿瘤治疗也就顺理成章。”刘争表示,同时这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当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大家对于肿瘤的筛查很关注,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降低肿瘤发病率,使得更多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更长时间,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目前,武汉同济的肿瘤治疗卓有成效,其中CAR-T治疗更是声名远播,不少中东及东南亚地区的患者远道而来。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这就像高考状元一样,有的人擅长语文,有的人擅长数学,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要切合实际,定位准确,兼顾前沿领域发展、社会服务需求,同时结合医院历史和学科优势。”刘争再次以高校作比喻,“国家需求很多,不同方向和定位的大学也很多,为什么最终定位为理工科大学,其实核心还是在于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定位。”
武汉同济历来外科实力强劲,以外科为主,开拓微创诊治领域的学术研究,带动上下游的发展,逐步实现“外科微创化,内科外科化”。同样,以外科技术为基础的器官移植也是武汉同济大力投入的方向,作为中国器官移植发源地之一,武汉同济正在引领技术的发展,并推动区域及国家的技术迭代。
为引领学科发展前沿,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整体水平与特色优势、内部传承与对外合作的统筹发展,武汉同济实施TOP战略、“巅峰计划”和“引领未来计划”,强化科研“造血”功能,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0余项。得益于此,武汉同济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连续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超过100项;2017年达157项,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可见,维持武汉同济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内驱力便是深厚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精神。
人才为基石,助推学科攀高
人才是实现医疗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更是医院学科建设的支柱。如武汉同济“百年同济,名医荟萃”的定位一样,经过1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同济形成了“两院院士领衔、名医名家荟萃”的良好局面,积累了众多医学人才。截止目前,武汉同济孕育了1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培养出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人(含国家级青年高层次人才1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7人、市级高层次人才65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6名。
为实现“创建国际一流医院”发展愿景,武汉同济创新性提出“外引内培”模式,即院外引进与院内培养相结合,同时遵循“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召人”的原则,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让优秀人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武汉同济建立了院士平台、学科平台、疾病治疗平台和科研平台,并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量身定做,形成完善的人才生态链。
在高层次人才的自培养上,武汉同济有着明确的定位和配套的体系:一是培养高水平的大夫,二是培育医学科学家。“以往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两套体系打造出来的人才各有侧重:高水平的大夫常注重临床,忽视科学素养,而科学家则重科研轻临床,对于同济这类头部医院来说,显然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双面手的临床科学家,只有临床科学家才能去引领行业领域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技术发展。”为此,武汉同济探索推进课程整合教学,强化大卫生观与国际视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德医双馨、同济风格”的卓越人才。
为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确保不出现人才断档,武汉武汉同济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扶持多层次人才,全面打造人才梯队:设立拔尖人才专项经费分类分层次助力院士、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开展创新科学研究;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为青年人才科研工作起步做好保障;设立临床骨干专项资助基金,支持各学科临床技能提升。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科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好的学科带头人。对于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刘争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学科发展是意味着大家都能发展,而且能够持续发展,这才是学科发展。”所以,武汉同济的学科带头人首先在临床和学术上必须有较强的实力,有能力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二是有着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能力、有意愿、花精力去培养年轻人,打造学科人才梯队。
在学科建设爬高过程中,常出现“只要有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立竿见影”的情况,对于行业内这种“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说法,刘争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德为先,作为学科带头人,有德无才,只会延缓学科建设的进程;有才无德,极可能破坏文化的土壤,再难长出好的“果实”,这种后果是毁灭性的。武汉同济实行“科主任三年一换届”制度,一方面考核其三年履职成绩,另一方面也能保障更多“千里马”及时被识别。
在引进外部人才时,武汉同济也会设定一定的门槛,“但门槛是相对的,以各个学科的情况为参照,”以有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普外科为例,最少是国家级的“大人才”或是院士,才能达到引进要求,而相对薄弱的科室,可能只需是主委,就可以获得引进资格。现实情况是引进已经“功成名就”的40至50岁的人才是极少的,一来达到水平的高质量人才本身数量少,二来能够吸引其来“筑巢”的资源和条件偏低,所以武汉同济大量引进的还是以“四青人才”为主的青年人才。
这些外部引进的人才和自培养的人才,凝结成了武汉同济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找抓手、解烦恼、传帮带,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医院的使命是服务国家、服务大众,这都是宏观目标。落地还是要有抓手的,何为抓手呢?我觉得还是要靠指标,比如科研项目经费、服务量、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重点病种覆盖情况、DRG相关核心指标等。”刘争自问自答道,“通过对每个指标的分析,撬动管理,制定具体的措施,精准施策,从而持续提升学科能力,深化医院高质量发展”。
以CMI为例,同济通过开展提升CMI专项行动,提高疑难及危重症救治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医院统筹和科室内部床位调整,引导合适的患者选择日间诊疗服务,打破病房与门诊的壁垒,保证医疗质量;推行绩效改革,强化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专项绩效奖励,加强精细化管理,让能做难事、能做大事的医生,待遇也相应提高。
常说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难题,对于刘争来说也不例外。现如今武汉同济创新打造的“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多院区管理模式大受好评,成为医院争相学习的范本。但在规划分院区之初,刘争却有着不小的烦恼:学科发展各有所长,该如何进行管理和人员分配呢?
尽管学科发展各有所长,但在学科规划上武汉同济始终秉持“强专科、精综合”的原则,因此多院区在人才培养和学建设上仍然坚持垂直化、扁平化的管理。刘争说,从医院的角度来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归属学科办和人才办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目前由一个院区统筹管理,处在不同院区的人才仍然隶属一个教研室或者学科,这就确保无论从医院层面还是科室层面,采用统一的管理体系。以耳鼻喉科为例,设置一个科主任和两个副主任,3个院区实行轮转,同时在人才培养、科室管理等工作上依然由科主任负责,确保汉口、光谷和中法新城这三个院区之间医务人员、医疗流程及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实现了所有院区“一盘棋”。
不光是注重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武汉同济还积极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尽显高水平医院的担当。2019年,武汉同济托管山西省白求恩医院,两家医院共建山西省区域医学中心,作为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的武汉同济以肿瘤学科为依托,向山西省白求恩医院长期持续输出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调动科室的积极性,医院会把山西省白求恩医院缴纳的一部分管理费拿出来返回到派人的科室里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反哺科室。”为进一步促进山西省白求恩医院的学科建设,在举办培训班外,武汉同济还会派遣一些行政干部去帮助他们进行科研管理。
风雨120余载,武汉同济将“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意识贯彻始终。“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送同济”“手术顺利,首选同济”……这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是大家对同济的赞叹与信任,更是促使武汉同济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武汉同济传承创新文化,以学科发展和科研进步为依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迈步,延续既往之辉煌,书写未来之新篇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