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能力建设 |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展示学科风采
日前,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 “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23(CCCC2023)”在贵阳召开,全国近万名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学术交流。
本届年会以“不同的ICU,同样的质量”为主题,旨在促进全国重症医学学科同质化发展,围绕重症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前沿技术等方面最新进展进行学术讨论,积极推动重症救治的规范化与精准化。以常志刚主任为代表的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多篇学术论文被大会录用,涵盖专题发言、专题文献报告、现况调查研究、基于公共临床数据库(MIMIC)研究、基础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联合生信分析研究等多层次多主题,展示了科室团队在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与学科风采。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左二为常志刚主任)
在创伤性凝血病专题会上,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常志刚主任就重症创伤患者远期预后作文献报告。考虑到较其他重症而言,重症创伤患者远期预后关注度不足,重症患者成功转出 ICU 并不代表良好的远期预后。报告就创伤患者远期预后的死亡率、生活能力、工作能力、身心健康、免疫与肿瘤等为主要框架与参会者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常志刚主任作报告
大会论文报告交流环节,重症医学科硕士研究生陈思莹作《中国ICU内重症出血患者凝血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汇报。该研究纳入了全国31个省市区域内470 余家三级以上医院,并由重症医学科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重症医师参与。研究全面调查了当前我国重症医师在处理重症出血患者时,临床输血和凝血管理的实践现状,为后续相关研究和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陈思莹作汇报交流
大会论文壁报交流环节,重症医学科另两位硕士研究生分别作了汇报交流。任炳魁汇报《重症出血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一项基于MIMIC-IV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治疗策略下重症大出血患者的预后结果差异,发现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进而提出:重症出血并低纤维蛋白血症患者,将纤维蛋白原水平补充到2.0g/L,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目标值。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任炳魁作汇报交流
楚歆汇报《探索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肠上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该研究通过应用体外Caco-2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结合生信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比较了6种具有代表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缺氧诱导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楚歆作汇报交流
不忘初心,奋楫笃行。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多年来一直以老年与外科重症综合救治为重点,承担了医院外科系统重大、高危、超高龄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工作及各种外科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接受院外转诊的危重症患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将结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学科体系优势,矢志在老年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懈奋斗。
撰稿:重症医学科 楚歆
审校:重症医学科 常志刚
宣传处 孔竞 贺鹏
主编:孔竞 监制:黄贵平
编辑制作:宣传处 贺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