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举措强学科品牌,实现“夹心层”到“中坚层”的突围 专访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院长王益民
对地市公立医院而言,“夹心层”的比喻已被提及多年,如何突出重围是每一任地市公立医院管理者的必答题。
百舸争流的浪潮中,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作为唯一一家保障过亚运会与奥运会的地市级医院,短短几年间,已跻身进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本省前三名,荣获河北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样板单位与河北省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其改革成效获国务院表彰。
回溯过去,“医院的专科设置太专,医生只能看到自己的专业,看不到其他专业。违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初衷。”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院长王益民感慨道,“医学的本质是给老百姓看病,是让老百姓能够更方便地看好病,这才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也是老百姓的需求。怎么才能看好病,这就涉及到医院的学科与专科建设,技术与能力固然重要,但核心是如何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落地。”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化医疗理念下,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突围自强路。窥一斑而见全豹,医院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住院患者满意度从2019年的86.12提升至目前的93.24,出院患者的微创手术比例由2019年的15.94%提升至目前的近20%。医院综合实力夯实的基础上已见高峰,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被确立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肿瘤外科、重症医学科被确立为“2022年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从“夹心层”到“中坚层”,王益民总结道,“有赖于五项举措的合理落实,使得医院的学科品牌得以增强”。
健全工作机制,为学科发展奠基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突围”从健全医院的工作机制开始,正如王益民所说,枝繁叶茂的大树有着强壮的根系,从而为树木的繁茂提供不断的源泉,机制就是学科发展的根系所在,奠定着学科品牌的未来。
为此,王益民调整组织机构,细化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学科建设领导机制,定期进行调度总结,研究解决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重大事项,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二是单独设立科研处,主抓科研和学科建设,形成医院、处、科三级的学科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学科进步;三是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并贯彻实施固定学科的专项经费管理,增订重点学科的绩效考核激励方案,根据年度的考核进行评价奖励,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选拔培育后备优势学科,设立院级的重点学科,坚持院级、市级、省级学科梯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构建自己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这些举措的落实,为学科发展奏响了“序曲”。
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科发展驻台
有了制度的保障,王益民开始着力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从经费、平台、设备等多方面加大科研投入。首先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每年给予不同等级的学科专项经费支持,设立院内的科研启动基金,完善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办法,增加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绩效奖励,并定期考核,动态管理。
其次,在科研平台方面,医院中心实验室建立了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药理学为主的实验技术平台,以及临床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并以学科实验室为依托,设立学科研究室,不断提高重点学科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水平。此外,医院还改建了占地面积1000平米的图书馆,将其打造成目前为华北地区地市级医院中最大的医学图书馆,同时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为各学科级各类人才的学术提升打开通路。
激发人才活力,为学科发展铺路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科研提升,其核心在于提升医院的人才活力,把有潜力的人才和已经成熟的人才想办法留住,对地市级医院而言,更为重要。本着“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建立并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一是鼓励职工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并在进修期间为其保留原有的奖金和津贴待遇。二是鼓励脱产或者不脱产的方式攻读博士学位,对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给予每人20万的专项补贴。三是建立医疗以及护理重点人才库,并选拔中青年医疗以及护理骨干作为重点培养人员纳入人才库,进行动态考核管理;作为医院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人才还能再获得两次国内或者国外交流的机会,同时拥有优先入选科室指挥序列的优势。截至目前医院已累计选派50人赴欧美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学习,人才规模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自身培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医院也会面向全国进行招聘,并着力引进省内国内的领军人物和高端学科带头人,为其提供事业发展平台以及工作补贴,通过这些方式吸纳人才,确保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不断档。
谈及“育才留才引才”,头部医院也好,地级市医院也好,方式大抵相同,但每家医院的管理者都会根据“自家”情况“调整配方”。作为秦皇岛第一医院的领头羊,王益民院长更为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学科的发展一定是不断传承的过程。如果只是自己发展强大了,却没把下级医生带起来,那意味着将来学科会出现断层断档,这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团队建设,将带头人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拿我自己举例,我现在有一个基础研究团队,有一个临床专科团队,我已经带出了胃肠、肝胆、腺体、甲状腺外科等5个专科组,通过给各个专科组派任务、定目标,让他们来实现各自的发展。”在这些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努力下,医院的学科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在关注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价值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增强学科带头人职业荣誉感。王益民介绍道,当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退休的时候,医院会颁发奖章,将其从业以来的荣誉一一作展示,来带动更多学科带头人、更多临床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助力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
开展科研合作,为学科发展助力
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王益民强调,“各个学科光是专注自身,修内功是不够的,一些科研合作、学科交叉也能够带来新的火花。”医院以“完善构架、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强化优势”为导向,加大对医院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布局,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建立学科群,通过科研合作,先进学科带动后进学科,来探索不同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建立先进的交叉方向,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在科研合作方面,2012年秦皇岛第一医院开始与燕山大学就医工交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努力,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积淀、学科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的合作经验也作为先进典型在河北省卫健系统进行推广。2022年在河北市委市政府及市卫健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医院和燕山大学深化推进科技战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立燕山大学-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医疗健康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医工交叉融合工作,这也是省内高校与医院合作领域的一个创新之举。
医院乘势而为,与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区等驻秦高校陆续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创建学术和技术平台,并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合作,来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争创更多的学科实验室,创建更专业的技术培训中心,以科技创新来推动学科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河北省医学科技创新和转化协会为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国家政策和相关知识产权法规,以及医学科技企业的需求,来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和机制,实现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争取体细胞临床机构的备案,并以此为依托,推进干细胞等细胞生物领域的临床研究和转化。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学科发展添益
为拓宽医院的未来,增添学科建设的内涵,除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合作,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还积极参与新技术新项目。“医院鼓励各学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每年都定期组织新技术新项目的专题论证会。论证会我和书记是一定要参加的。”王益民表示,医院优先采购新技术新项目所需的设备,同时设立新项目新技术的专项奖励经费,每年对优秀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奖励。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医院填补了秦皇岛市、河北省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推动了秦皇岛市的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比如,医院当时关注的新项目——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钙离子通道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为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医院购置了先进的离子成像系统,同时建立了消化道肿瘤分子机制的实验室。最终该项目不负所望,在2014年成功获批河北省国际合作项目,2018年更是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身处京津翼协同发展地带,王益民有着更宏观的视野和广阔的思路。近年来,医院依托地理优势,不断加强与京津等地先进医院的交流合作,每年选派年轻骨干到京津知名医院进行学习,鼓励年轻医生攻读京津地区院校的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火箭军总医院等机构先后签订了26份合作协议,去交流学习的医师已达193人次。医院还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签订了开展远程医疗合作与会诊项目的合作协议,“目前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设备已经调试完毕,相信在医院远程医疗的合作过程中患者将充分受益。”
谈及未来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规划,王益民指出,一是以京津冀知名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专科联盟,搭建学科发展的交流平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诊疗经验,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医院的诊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周边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二是在科研方面与其他院校机构深入合作,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开展多中心的研究,参与科研立项,争取京津医院在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的给予医院更多的帮扶和指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