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弟弟弄坏模型,10岁哥哥立马动手…多孩冲突,永无休止?心理治疗师有话讲
“当法官的理想,没想到在生了双胞胎后‘实现’了。”
“连吃饭的碗都要比较,如果一个粉色一个蓝色,肯定要抢!”
近期,许多家有多娃的宝妈在社交平台留言分享了被迫成为端水大师的生活,如何平衡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着实让一部分宝爸宝妈们头疼。
在浙大儿院心理科,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告诉医生,家有俩男娃,老大10岁,老二5岁,哥哥和弟弟甚至没法在一个空间内相处,不然必定“战火连天”。
这不,几天前,又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二宝手痒一定要去动哥哥一架好几年没有玩的飞机模型,还把它摔破了。哥哥正在慢吞吞地写作业,心中有些小脾气,这下好了,情绪爆发立马动手去打弟弟。果不其然,又是一晚上的鸡飞狗跳。
妈妈十分迷茫地问心理治疗师:孩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大的为什么不愿让着小的?为什么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要吵架、打架?
为了解答家长的疑虑,浙大儿院心理治疗师孙玥儿、黄玉霞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家长应该走出三个认识误区,在三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必要情况下,及时就医。
误区一
大宝突然变得不懂事了?
其实老大也还是一个孩子
心理科治疗师黄玉霞坦言,类似现象并不少见,临床中其实经常碰到家长因为大孩冲动情绪和行为,带着孩子前来就诊。家长能够看到大孩的问题,并及时带来就诊,是好事,但家长更应该认识到,这并不是大宝突然变得不懂事了,而有着一个长时间的情绪积累,跟家庭氛围和父母态度息息相关。
随着弟弟妹妹的到来,老大在扮演“哥哥姐姐”角色时有骄傲,有被弟弟妹妹仰慕的喜悦,也有来自家庭关系、情感变化带来的冲击:孩子出生后,母亲不能像以前长时间陪伴自己,从此以后,TA不再是母亲唯一的宝宝;父母亲友的话题转而集中在新生儿上;弟弟妹妹长大一点,会跟TA争抢东西,会侵犯TA的地盘;跟弟弟妹妹发生冲突了,父母甚至会要求TA忍让、妥协……这种情况下,有的大孩会出现行为上的倒退,除了不良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出现入睡和分离困难、拒食等行为。
这种心理可以用发展心理学家布雷泽尔顿“触点”理论来分析。“触点”理论指出,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行为退行,以积聚能量为下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的一些特定过程,手足之争也是触点之一。二宝出生后,大宝可能会产生“被替代”的感觉,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有些大宝会频繁通过恶作剧或者实施被禁止的行为,一方面这是情绪问题的外化,另一方面想引起父母注意;而年纪更大的老大可能会与家人疏远,游离于家庭之外。
所以,在“弟弟妹妹出生后”,爸爸妈妈千万别忘记:其实老大也还是一个孩子。
误区二:
一轮轮争吵只会破坏感情?
手足竞争并非全是坏事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们一轮轮的争吵、打骂感到身心俱疲,同时害怕两个孩子以后难以相亲相爱。
黄玉霞表示,其实并非如此,令人疲倦的一轮轮争吵,其实也是孩子们寻找平衡点和边界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孩子有机会教会彼此如何谈判与妥协,如何在做决定时考虑他人,能够互相学习了解彼此的需求,并且再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手足竞争也可以被视作孩子们互相了解、自我了解的重要途径:“我的行为边界在哪里?TA的行为边界在哪里?我做出什么事儿TA会情绪崩溃?当TA崇拜我或者对我生气时我会有怎样的体验?”
竞争的感觉或许会掩盖掉孩子们对于彼此的强烈感情,或者让父母忽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学习”,但其实,这个过程背后的感受或许非常值得父母和孩子去谈论。
误区三:
弱势的孩子长大后会没出息?
父母投射自己童年反而可怕
一位带着二宝来到心理治疗室里的母亲十分焦虑说,当她看着自己的大宝(女孩子)和二宝就忍不住想到小时候自己和弟弟。从小自己就是一个急性子、干练、外向,而弟弟性子较慢、胆怯、有些退缩,小时候和家人相处也有过不公平对待的体验。而她觉得自己的弟弟现在过得不好,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害怕二宝未来也会像弟弟那样(觉得大宝性格仿佛和自己一个模子)。
在跟二宝接触的过程中,治疗师孙玥儿觉察到妈妈其实忽略了的二宝的一些积极特征:他温柔、敏锐、聪慧、谨慎、感情细腻并且有能力做选择和拒绝。
为什么会这样?孙玥儿表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很可能唤起父母内心一些过去的体验,伴随着强烈的感受,甚至在养育孩子时经历童年再现的过程。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将这些体验称为“婴儿室里的幽灵”。父母如果把自己的童年消极情绪和认知投射到子女关系,容易在面对孩子们所经历的冲突时忽略其中的积极面。
处理好关系要关注三个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的处理都不相同
01
第一阶段:“弟弟妹妹”产前
可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自己有一个新的生命即将孕育。刻意隐瞒没有好处,因为很多细微的变化都会被孩子所觉察到(例如妈妈坐下的姿势),从而让大宝感到困惑。家人可以用一种接纳的方式去谈论即将到来的宝宝,明确表示整个家庭会一起去面对,而不是过度夸张与渲染或者通知老大做好准备。
当分娩临近时,可以全家一起讨论谁去医院陪伴妈妈迎接宝宝,让孩子确切了解谁会在家陪TA,谁会带着TA去医院见妈妈和宝宝。与此同时,父母需要帮助大宝适应这个变化与冲击——向大宝表达自己的爱:“你有妹妹了!但你依旧是独一无二的!”
02
第二个阶段:“弟弟妹妹”蹒跚学步
这个阶段,“弟弟妹妹”会很好奇地用肢体去探索周遭世界,会抢夺老大的玩具、会弄倒老大拼的乐高,此时老大会感到愤怒甚至进行攻击,同时又有许多内疚(经常会被掩藏);当“弟弟妹妹”试图去模仿老大走路尝试去追赶,追不上会感到沮丧甚至大发雷霆,有时会大声尖叫来引发老大的注意或者寻求保护。
在这一阶段父母不用过度进行干预或者卷入孩子们的较量,不动声色的观察,帮助孩子们去命名体验到的变化和情感。
03
第三阶段:孩子们成为玩伴
当“弟弟妹妹”长大到有能力成为老大的玩伴时,“弟弟妹妹”可能会更加明晃晃展示出对于老大的崇拜、依恋以及竞争态度,希望得到老大的认可和关注,老大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掺杂了许多纠结、愧疚,一边试图甩掉“弟弟妹妹”一边为此感到悲伤,“爱恨交织”的感觉可能令全家困惑。
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老大独处、经常去找同龄人玩的愿望,不要逼迫老大照顾“弟弟妹妹”,也需要为“弟弟妹妹”寻觅一两个亲近的小伙伴,向TA解释老大并不是故意拒绝TA,但是老大也需要与朋友独处的时间。让孩子们成为彼此不同人但依然亲密并且有独立空间很重要。
父母不要公开比较孩子谁好谁差
不要一味责备其中一个孩子
关于相互比较:公开比较孩子,或者用任何方式表达一个孩子是其他所有人的“榜样”会让另一个孩子陷入困境或者被伤害。当父母必须谈论孩子的缺点时,试着聚焦在这个孩子身上而不是与他人的对比。当孩子们不再听到你把他们互相比较时,他们会更喜欢自己和彼此,更容易去接纳彼此之间的差异、成就与失败。
关于管教中的公平:在当发生冲突时,在不站队的前提下(需要家长自我内省和觉察),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每个孩子的立场。当你在倾听、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时候,你也是在教他们倾听、认真对待彼此。然后让他们知道你的立场:你们两个需要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可以召开一些常规的家庭会议,讨论那些规则、家务、奖励和后果;设置边界并遵循,并且帮助他们去理解背后的原理;当问题行为发生太过频繁,询问孩子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守规矩,让他们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被安抚到,帮助孩子去学习如何主张自己的合理诉求。
特别提醒:
当冲突中出现以下信号,要及时介入
一个孩子受到身体、性或情感方面的威胁或虐待;
打闹上升到危险的身体或情感暴力;
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进行不断的重复攻击以至于被欺负的孩子开始认同“受害者”这个角色;
当孩子开始对家庭之外的孩子发泄愤怒等等。这些情况下父母需要警惕,及时进行干预甚至寻求专业精神卫生人员的协助。
供稿:心理科孙玥儿、黄玉霞
编辑:木玉、叶子
审核:高维佳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