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胶质瘤为何切除程度与保护功能是关键?
胶质瘤是脑实质内最常见的肿瘤。胶质瘤根据病理级别可分为I~IV级。其中,I级胶质瘤(即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属于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视神经及小脑是常见好发部位,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因边界多清晰,常可靠手术治愈。II级胶质瘤主要包括星形细胞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可发生大脑、小脑及脑干,多见于额叶及颞叶。II级胶质瘤生长缓慢,多数患者因癫痫发作或偶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发现,部分患者因肿瘤巨大颅内压升高发现。II级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晰,如位于重要功能区附近时,全切困难,术后常须行放疗和(或)化疗巩固治疗。II级胶质瘤患者大多数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生存期在8至10年,但有相当部分肿瘤会发生恶性转化,即升级为III级与IV级胶质瘤,预后欠佳。III级胶质瘤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与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常被一起成为恶性胶质瘤。此类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生长迅速,边界不清,患者病程常较短,大多数以颅内压升高及神经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手术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还须常规辅以放化疗。简单概括一下,胶质瘤在肿瘤恶性程度上:IV级>III级>II级>I级。外科手术是治疗各级别胶质瘤的首要治疗手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额叶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大脑体积的1/3。额叶位于大脑的前部,前方达额极,后方以中央沟为界与顶叶分隔,双侧额叶则以大脑镰相隔,外侧则以外侧裂与颞叶分开。额叶后部包括中央前回,控制对侧手脚运动。左侧额下回后份为语言区,控制语言功能。额叶前部调控人类的思维、记忆及情感。额叶深部为基底节与丘脑,与语言、运动及意识觉醒密切相关。因此,额叶胶质瘤患者可出现头痛、偏瘫、癫痫发作、言语障碍、性格改变及意识水平的改变。
切除程度与功能保护是决定额叶胶质瘤微创手术疗效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在神经外科有这么一个说法:“切除的干不干净,影像科医生说了算;效果好不好,患者说了算”。笔者在门诊就见到过很多外院治疗不理想的患者家属前来咨询,通常是两种情况:(1)切除过度,功能毁损。有些外院患者家属带片咨询,术后磁共振检查见肿瘤切除的“非常”彻底,但家属很不开心,说患者术后三个月都讲不了话,下不了床,大小便也不能自理,根本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放化疗,患者自己很绝望,家属也没有继续治疗的信心,结果肿瘤很快就复发,导致治疗失败;(2)功能保全,切除不足。有些患者找笔者咨询时,神经功能状态还算不错,但也不开心。看过影像学资料后发现,额叶胶质瘤之切除了1/4,还有较多的残留,并没有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肿瘤负荷较大,也大大削弱了后续放化疗的作用。询问原因后得知,原手术医生因担心影响功能,而仅行“保守切除”。由于切除程度不足,患者还须再行手术切除。
“切除满意,保全功能”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难,这需要手术医生对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额叶的功能与解剖有深刻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在手术中娴熟使用B超、荧光及神经导航等现代设备进行辅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