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不能追求门类齐全或十项全能,而要加强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之前,有着120余年历史底蕴的安徽省立医院,规模上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教学和科研“两翼”相对薄弱,在诸如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等体现学科综合实力的榜单上始终处于百名之外。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国科大附一院”),且是中国科学院系统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同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确立了“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发展理念。
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疑为医院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力量,为医院的学科建设与转型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2018年,刘连新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调任中国科大,后接棒成为附属第一医院新一任党委书记。如何依托中国家科大这一平台,带领医院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地区实现学科突围,打造医疗高峰,成为他上任后面临的新挑战。
让患者不再外流
医院转型迫在眉睫
安徽省立医院最初由加拿大传教士柏贯之于1898年建立,1955年正式命名为安徽省立医院,是中国现有的三家名为“省立医院”的其中之一。
医院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虽然处于长三角地区,但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医疗水平,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还是处于弱势地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给安徽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医院带来不小挑战。”刘连新说道。
安徽省是患者就医转出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数据显示,上海每年的外来患者中有22%来自安徽。这背后的原因,虽有安徽人外出打工人数较多、安徽省内省外医保报销比例一致等环境与政策因素,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在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安徽省的医疗技术相对薄弱,诊疗水平尚待提升。
作为一家有着7000多名职工、床位规模全国前十的医院,如何让更多老百姓留在家门口就医,缓解患者外流的问题?刘连新认为方法只有一个,即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努力打造与北上广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患者。
经过调研,刘连新发现,有着百年历史的安徽省立医院文化底蕴深厚,职工凝聚力较强,整体医疗实力并不逊色,不仅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所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而且拥有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侧卧位下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技术(LDAA)等多项国内外领先技术。
“关键是改变发展方式,从过去的‘做大做强’转变为‘做精做优’,从单纯以医疗为主的医院向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大学附属医院转型。”刘连新认为,大和强是水到渠成,而不是盲目追求来的。“大家过去总是讲自己做了多少手术(量),没人讲自己做了哪些别人不会做的手术,做1000台阑尾炎手术和做一例肝移植是不同的。”
从绩效入手
瞄准疑难危重症救治
所有行为的改变都源于思维与观念的更新,而思维与行为改变的推动力之一便是激励与考核。作为管理的重要抓手,绩效改革成为推动医院转型的第一步。
“绩效考核是杠杆,是支点,是指挥棒。”刘连新说道,医院自2016年底启动绩效改革工作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最终构建起“医院集团-各院区及托管医联体-学科(亚专科)-诊疗组-科主任、医师个人”五级一体化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医院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能力、医改刚性制度、科研、教学、岗位工作量、成本控制8个维度构建起一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细化了具体的激励与考核指标,从多劳多得转变为优劳优得。
比如,绩效考核的原则之一是对不同科室进行差异化权重考核,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和医技科室各有区分。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各有侧重,月度绩效考核重点关注效率、效益,兼顾医疗质量;季度考核指标侧重医疗、护理质量及服务;年度绩效考核侧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在外科微创化、内科介入化的大趋势下,医院加大CMI值、三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技术难度等指标考核力度,激励医生收治疑难复杂疾病患者,以促进学科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刘连新说道。
以外科为例,医院重点考核科室手术的难度,鼓励医生做更多疑难复杂手术。比如,一级手术医生获得的绩点是50点,二级手术100点,三级手术500点,四级手术800点,点数对应绩效,核算下来,开一台四级手术的绩效相当于开16台一级手术。
在鲜明的绩效与激励指挥棒下,学科、亚专科开始大力开展疑难杂症、急危重症诊疗和高精尖技术应用,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危急重症救治技术、细胞移植和治疗技术等关键技术在医院多个学科篷勃开展,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建高峰、筑高地
学科建设不必追求“十项全能”
20世纪初,美国斯坦福大学有100多个“平原”学科,却一直苦于没有“高峰”“高原”学科。为此,学校以化工生物学科为系统平台,连接了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学等多个不同学科,衍生出19个研究中心和10个跨系科组织,从而形成了特色学科优势,为之后斯坦福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意味着,学科建设不能追求门类齐全或十项全能,而要加强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刘连新说,“中国科大附一院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通过打造重点优势学科来树立品牌。”
由此,医院构建了学科分类分层的管理体系,重点推进“登峰计划”学科建设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品牌学科。连续10年每年拿出5500万~6000万元,致力于培养3~5个国内一流临床学科。项目一期累计遴选出26个学科,其中6个“高峰学科”、12个“高原学科”和8个“高地学科”。
“实际上,越往上,学科优势应该越明显,数量则越少,学科建设整体应呈正金字塔型或纺锤型。”刘连新说道,为了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2023年初,医院开展了新一轮学科“登峰计划”遴选,将入选学科从26个降为18个,其中有3个“高峰”、6个“高原”、9个“高地”。
“我们希望高峰学科要努力做到世界知名;高原学科要做到国内知名;高地学科要做到省内领先。”刘连新说道,对这些学科,医院每年分别给予500万、200万和100万的资金支持,并规定这些资金必须用于人才培养、交流与学习、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探索性的研究,以真正促进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对外交流。
同时,项目以五年为一个培育周期,实行中期考核、动态调整,邀请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组成评审小组,对参与计划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深入剖析短板,助力学科精准发展。
“经过评估,如果其中一些学科发展不理想甚至不合格,就不再参与计划;而其他经过评估合格的学科,则可以及时遴选增补进来。”刘连新说道,这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态势,既给科主任带来激励,也带来压力,而这才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过新一轮“登峰计划”的筛选,医院涌现出新兴的优势学科。例如,风湿免疫科首批入选罕见病精准医学研究“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项目”,在干燥综合征、痛风等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再如,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已超两千例,成为目前全球脐血移植病例数最多的单中心。
依托“中国科大”
引育并举培养“医生科学家”
“过去,作为立足安徽的省立医院,能为本地区的患者治好病就可以了。如今对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何建设科大风格、人民满意的一流医院?”刘连新认为,除了保持传统的医疗优势,在科研与教学上也要进行探索和提升。
早在院校融合之初,医院就明确了立足中国科大“双一流”,以“科大新医学”为导向,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一流的人文型医院转型,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与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一致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作为重要的理念引领,如何理解“科大新医学”?刘连新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适应国家战略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理工科思维的“医生科学家”。“这些医生不仅仅会看病,更要懂科学、通理工,是具有理科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
中国科大理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尤其是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依托中国科大平台,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打造“医生科学家”。
一方面,医院积极发挥中国科大品牌效应和“墨子论坛”、科大校友会等平台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宣传医院人才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储备库,同时设立“伯乐奖”,创新实施靶向引才、专家荐才。人才引进后,医院还积极对接国内兄弟医院引才育才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科研启动经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支持组建高水平的临床科研团队等等。
另一方面,医院持续优化院内人才的培养,重点推行“学科、亚专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和青年技术骨干”四类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行精准支持、个性化培养,形成专业人才梯队,以提升医院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为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医院一改过去单纯关注医疗技术的培养模式,在国内率先推行职称晋升制度改革,将医生分为医疗型、教学型、科研型和复合型四个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培育与考核。其中,复合型主要致力于医教研协同发展;医疗型则专注于看病;科研型需要一年有30%-40%的时间专注于科研;教学型则要求一年有20%-30%的时间用于教学。
医生的分级分类培养,避免了医院晋级唯论文的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路,不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刘连新认为,医院中最主要的人才类型还是医疗型,以纯粹医疗工作为主,其次才是科研与教学型,复合型人才非常少。
学科建设虽然受规划布局、科研管理以及学科氛围等多方面影响,但刘连新始终认为,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决定着医院的诊疗与学术水平,也决定着医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要坚定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坚持既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尤其要重视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建设。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学科建设与医院发展都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情,无法一蹴而就。”刘连新说道,要抱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保持一个超脱的态度,不拘泥于眼前,而要立足长远。
“我加入医院已经五年了”,刘连新感慨道,“对于百年历史的省立医院,五年的时间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希望这一小步可以继续走下去,走出一大步,走上一条连续的坦途,使医院的学科能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为更多老百姓的健康造福,也让这座百年老院在未来的日子里焕发出新的青春,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名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