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临床”双向赋能丨吉大一院学术特区新动向:异种移植MDT团队正式成立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而供体器官短缺是制约移植开展的主要瓶颈。猪作为理想的人类器官供源在移植学界逐渐趋于共识,异种移植在近年来已完成底层技术储备并取得多项关键性进展。
(会议现场)
为进一步提升异种移植基础及临床前研究水平,攻克临床转化应用难题,2023年12月6日,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吕国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学术特区基础负责人杨永广牵头召开了异种移植案例多学科讨论会。会上,吉大一院异种移植MDT团队正式成立。来自泌尿外科、小儿ICU、麻醉科、手术室、超声诊断中心、科研部、器官再造与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作为MDT团队首批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吉大一院副院长张松灵主持。
(吕国悦书记致辞)
吕国悦在致辞中指出,吉大一院在异种器官移植基础研究方面具备发展基础和经验优势,杨永广团队曾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团队编辑多基因医用供体猪,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陈刚团队合作开展2例基因编辑猪-猴肾脏生命支持异种移植手术,存活时间创国内最长记录。近期,吉大一院开展了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的首次尝试,在动模大楼非人灵长类手术平台进行了2例基因编辑猪-猴肾脏生命支持异种移植手术。为保障手术流程、延长受体猴的存活时间,现亟需外科、麻醉、重症监护、超声、护理等多学科的助力,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优势互补,尽快解决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前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及技术难题。他希望各相关科室及人员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面推动吉大一院在异种移植领域再创突破。
(张松灵副院长主持会议)
(胡正教授作报告)
吉大一院移植免疫实验室教授胡正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近期吉大一院进行的猪-猴肾脏生命支持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的术中操作、术后护理、生理指标监测、突发状况、抢救方案,以及现实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报告内容,张松灵在会上正式明确了吉大一院异种移植MDT团队的人员分工,并初步提出工作流程和规范。她号召各临床科室和科研团队齐心协力、积极探索,为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的深入开展献策赋能。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推进异种器官移植科研工作进行了热烈探讨,结合自身的科研及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系列待完善的重点工作和改进方案。大家纷纷表示,对与基础专家协作完成异种器官移植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和突发症状治疗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提升吉大一院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作为全国首批研究型医院,吉大一院将持续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为导向,在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引下,不断探索研究适用范围、难题对策,为异种移植技术服务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拓展证实异种移植应用于医学救治的可行性、有效性,为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丨科研部 科室撰稿丨孙丽光 科室摄影丨刘欢欢 科室审阅丨李卓 责编丨薛奥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