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患者体验 | 一位医生的门诊感悟:莫忽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2023
12/06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官方微信
A-
A+

「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是一个可能需要持续十年甚至更久的行动,需要更多同仁去付诸于一线诊疗中。

87231701817374342

不明原因的眼睑淤血 

前几天,我在出门诊时遇到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王叔叔,他因左侧眼睑淤血前来寻求帮助。

眼睑淤血是门诊常见疾病,大部分由拳头、门框、桌子等钝性撞击产生。但是,当我询问病因的时候,王叔叔却支支吾吾地说他也不记得了,这让我很疑惑。「难道是和人打架造成的,还是隐瞒了什么呢?」

在医患矛盾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不得不警惕起来。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曾遇到过打架引起眼睑淤血的情况。当时经过仔细检查,我排除了眼眶骨折、眼球破裂等情况。

但是患者出于自身考虑,要求我把病情添油加醋往严重写。由于缺乏处事经验,我一口拒绝了这个要求。最终,患者和家属把我堵在医生办公室里辱骂了十多分钟。

之后,领导认为我服务病人不到位、激化医患矛盾,在晨会上进行了严肃批评。那件事情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疑惑,虽然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八年,但是至今仍记忆犹新。

此后,我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把眼眶骨折、视网膜震荡、视神经挫伤、睫状体脱离等凡是钝性撞击可能造成的疾病全部列举,然后再请打架的双方人员互相协商,最后尽量开一些包含直观图片和客观数据的检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客观报告来支持我的主观诊断,从而避免了患者不信任或过分要求等问题。

然而,今天遇到的这起眼睑淤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没病也被看出了病?

王叔叔的爱人告诉我:「昨天一大早他就去跑步了,直到中午也没有回来。下午我见到他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

「我昨天早上确实去跑步了,但是中午我回老家给母亲过大寿了。」王叔叔告诉我。

于是我们拨通了电话询问王叔叔的母亲,被告知昨天中午王叔叔就已经出现了眼睑淤血,但是大家也都不了解情况。

「难道是自己撞伤后失去了记忆?」我一边思考一边询问既往病史。发现王叔叔除了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之外,其余正常。

「不就是个眼皮淤血嘛,医生怎么还看不了呢?」王叔叔一边不满意地嘟囔,一边转头对自己爱人说:「都怪你,本来没病也看出病来了。」

我说道:「眼皮淤血是小事,如果你的脑袋有问题,就可能是很严重的事情了。」王叔叔的爱人也在一旁说道,人家医生尽心给你看病,你怎么能这样说。

由于可能涉及到脑神经疾病,我一时也毫无头绪,于是先请王叔叔测一下血压。虽然这里是眼科门诊,但是最近医院为了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在每层诊室都安置了自动血压仪。

检测结果显示,收缩压171mmHg,舒张压101mmHg,2级高血压。我怀疑王叔叔是脑梗或其他脑神经疾病引起的短暂性失忆,于是请来了神经内科张主任会诊。

如何让患者满意?

张主任在询问王叔叔几个问题后仔细做了体格检查,初步推测患者可能是不慎摔倒后出现的短暂性失忆。当头部受到了外力的冲击,常常会导致脑组织出现强烈的震荡,发生一过性功能紊乱,也就是常说的脑震荡。

考虑到王叔叔血压高,张主任为了排除脑梗、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开具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尽管王叔叔仍坚持自己没病,还是被爱人说服去做了检查。

不久后,我在系统里查到了核磁共振报告,所幸没有脑出血。当我准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叔叔时,却遇到了一张埋怨的脸。

王叔叔喋喋不休地向我抱怨道:「我就说嘛,本来没事,硬是被你们拉着花钱做检查。」我只能笑着说:「没病就好,是好事嘛!」

这时候张主任在一旁说道:「怎么没病,报告显示你患有腔隙性脑梗。以后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和老婆吵架,否则脑梗一扩大,可就危险了。」

王叔叔的爱人在一旁听了直点头:「老王,医生让你戒烟戒酒呢!再不戒就该偏瘫了。」王叔叔的脸色这才由不满逐渐变得平和下来,最后拿着张主任开的降压药满意地离开了医院。

我心里清楚,腔隙性脑梗在患高血压的老年人中很常见,大部分无需特殊治疗。但是如果张主任不这么说,患者怎么会停止抱怨、怎么会戒烟戒酒呢?

我抬头看着医院电子屏幕上滚动的「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不禁思考起来。国家倡导的「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是很贴近民情的,但是执行起来牵扯到多方面问题、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

医生能做哪些事情呢?「偶尔治愈,总是安慰。」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的疾病,更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提供全面的照顾和关怀。

有的医院把就诊环境装饰的漂漂亮亮,有的要求医生病历完整没有错别字,有的提出了夜间门诊,有的把挂号、取药流程简化。虽然医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极致,但是仅凭医生和医院的能力毕竟有限,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峰期,患儿家属可能会抱怨在三甲医院里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看到病;如果诊断结果向好,患者可能会抱怨医生多开检查是过度医疗。

如今,基层医疗长期投入不足的现象正在被重视,之前「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绩效制度也成为过去时,但「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是一个可能需要持续十年甚至更久的行动,需要更多同仁去付诸于一线诊疗中。

作者 |    医者小明

    4384170181737477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医生,医院,检查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