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预后不良的口腔癌,从脸颊下颌间隙的浸润形态研发分类的方法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2023年10月23日宣布,对口腔癌的bucco-mandibular space浸润病例进行了分析,将其浸润形态分为3种模式(模式A:水平型、模式B:垂直型、模式C:扩张型),模式B及C被判明为预后不良。该研究由该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综合研究科颌口腔肿瘤外科学领域的原田浩之教授、钉本琢磨助教、口腔颌面解剖学领域的岩永让教授、口腔病理学领域的池田通教授、牙科放射线诊断·治疗学领域的三浦雅彦教授等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成果在线刊登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
近年来,对口腔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生存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报告称进展到脸颊部的口腔癌预后不良,作为一个原因,认为是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2017年该研究小组的岩永让教授提倡的bucco-mandibular space(颊下颌间隙)是存在于下颌骨外侧的间隙,在下颌牙龈癌和颊粘膜癌中很容易进展到这个间隙。研究小组对进展到该间隙的口腔癌的浸润形态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验证了其浸润形态在预后上是否存在差异。
下颌区域/下颌半侧切除的109人,对颊下颌间隙的浸润形态分为3种模式
研究小组以109名进行了下颌区域切除或下颌半侧切除的口腔癌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颊下颌间隙的浸润形态分为3种模式。该模式定义为模式A:水平型、模式B:垂直型、模式C:扩展型。
腮下颌间隙的浸润术前MRI可以高灵敏度评价,也判明预后不良的浸润模式
术前MRI对腮下颌间隙浸润的评价,灵敏度:100%,特异度:84.2%,阳性命中率:83.3%,阴性命中率:100%,正诊断率:91.2%。
发现颊下颌间隙浸润病例与非浸润病例相比,原发灶发展的病例较多,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较高。另外,病理组织学切除端有阳性或接近的倾向。进而,按浸润模式进行详细调查,在与模式B及模式C相应的病例中,垂直断端阳性或接近的倾向显著。另外,与模式无关,脸颊下颌间隙进展高度的病例会导致皮肤浸润,因此脸颊下颌间隙有可能成为皮肤浸润的进展路径。在3年无病生存率方面,非浸润病例为86.7%,浸润病例为66.0%。不同浸润模式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模式A:82.1%、模式B:67.4%、模式C:48.0%。
在这次的研究中,从109人这一多个例子的研究中,成功地对腮下颌间隙浸润的浸润形态进行了分类。由此,明确了存在预后不良的浸润形态。另外,可以认为术前MRI可以判别浸润形态,可以预测预后。研究小组称:“在被判断为预后不良浸润形态的病例中,考虑到局部复发的可能性而制定治疗计划,可以认为这与提高治疗成绩有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