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发烧总不好,当心“亲吻病”
7岁的小泽(化名)感冒了,嗓子痛,体温39.6℃。家人急忙带小泽到诊所开点药就回家了,可药吃了3天都不见好转。家人又带孩子到社区卫生院看病,又吃了5天药,小泽还是反复发热,最高达40.3℃。于是家人带着小泽来到了郑大一附院儿科就诊,医生经过检验检查及问诊,最终确诊小泽得的是“亲吻病”,也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又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疱疹病毒类,是由 EB 病毒感染所致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EB病毒感染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比如亲吻、共用餐具或咀嚼食物喂食婴儿,因为EB病毒可以存在于唾液中,也有可能通过飞沫、血液传播。
二、“亲吻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90%~100%的病例有发热,体温通常大于39℃,甚至出现超高热,还可能伴有发冷、寒战等症状。
2、咽峡炎。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表面有白色膜状物附着,约50%患儿的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上腭有淤点。
3、颈部淋巴结肿大。80%~95%的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
4、肝脾肿大。脾脏肿大发生率为35%~50%,肝脏肿大发生率45%~70%。
5、眼睑水肿。15%~25%的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6、皮疹。皮疹出现率15%~20%,表现多样,可为红斑、荨麻疹、斑丘疹或丘疹等。
三、“亲吻病”如何确诊?
满足以下3项临床表现及任一项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或任一项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1. 临床表现
(1)发热;(2)咽峡炎;(3)颈淋巴结肿大;(4)肝脏肿大;(5)脾脏肿大;(6)眼睑水肿。
2.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1)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
(2)单一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EBV-CA-IgG为低亲和力抗体。
3.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
(2) 6岁以上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50或淋巴细胞绝对值>5.0x109/L。
四、“亲吻病”如何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伤明显应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2)不推荐常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情重、进展快或有并发症者可进行抗病毒治疗,热退后可考虑停用,并发脑炎者可适当延长至2~3周。
(3)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4)防治脾破裂,应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如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才能剧烈运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注意处理便秘。
五、“亲吻病”如何预防?
目前,EB病毒尚无疫苗。为了保护宝宝免受感染,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避免亲吻孩子的嘴巴或小手。成人口中有几百种细菌,通过亲吻可传染的超过270种,孩子抵抗力低时很容易染病。也不要亲孩子的小手,孩子喜欢吃手,很容易把残留在手上的病原体吃进体内。
2.注意孩子喂食卫生。为孩子准备一套专门的餐具,既方便又卫生。喂食时千万不要把奶嘴或勺子放在自己的口中试温度,更不要把食物放嘴里嚼碎后喂给孩子吃。
3.避免亲朋好友的亲吻。当别人想要亲吻你家的孩子,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拒绝,可委婉表达拒绝亲吻。
如果孩子高热不退,同时出现嗓子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有可能得了“亲吻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供稿: 麻彦 向明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