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该如何科学饮食运动?
不久前的一天,门诊来了一位满面愁容的王大娘。坐下后一番询问,原来这是一位有家族史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这位王大娘62岁,其母亲在60多岁时确诊骨质疏松症,本来全家都没有当回事,但是一次意外跌倒后出现腰椎压缩性骨折,严重影响了王大娘母亲本人和全家的生活质量。所以当王大娘自己也查出来患有骨质疏松症时,她立刻就来门诊就行咨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像王大娘这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少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达32.1%,男性6.0%。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那么,老年骨质疏松症饮食运动有哪些需要特殊注意的呢?
一、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
老年人因为消化机能衰退、牙齿问题,导致食欲欠佳、每餐进食量减少,那就要适当加餐、注重营养搭配,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其次是蛋白质,对于年轻人每餐大约20克的蛋白质就已足够,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才能够维持肌肉的生长,有的研究建议每餐应达到35克。老年人肌肉的流失也会造成跌倒和骨折,这些都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足量的钙摄入
中国人群日常饮食中的钙含量通常偏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每日摄入元素钙的总量为1000-1200mg,可耐受最高量为2000mg。以一般成年人的食量来说,每天可以在不喝奶的情况下,通过常规的食物获得大约300毫克钙。而每100毫升牛奶就可以带来110毫克左右的钙。如果能够做到每天喝300-500ml的奶,再吃够足量蔬菜,钙摄入量缺口就不大。但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还是可以通过补充钙剂来增加钙摄入量。
另外,浓茶会影响钙质的吸收,所以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少喝浓茶。
三、充足的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以起到促进钙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钙盐在骨骼中的沉积,提升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目前国内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很普遍,建议可至内分泌、骨质疏松专科门诊进行咨询和化验,短期每天补充2000IU以下还是比较安全。同时,活性维生素D能够明显升高腰椎骨密度,改善不同部位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活性维生素D代表药物有:α-骨化醇、骨化三醇、艾地骨化醇。
四、加强锻炼,运动干预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是有益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并保持骨量,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健康状况。针对老年人群,研究结果显示:低强度活动干预即可改善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高强度活动干预可以改善腰椎骨密度,高强度运动、组合运动形式及阻力运动更有效。同时,运动也能显著降低老年人跌倒相关损伤的风险。运动方案和平衡训练是减少跌倒相关损伤的最有效运动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建议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300min中等强度运动,或者每周75-150 min高强度有氧运动。鼓励进行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活动在内的多元身体活动。运动前,应先做热身活动;运动中,应防止跌倒。强调运动方式、频率、时间、强度的个体化,以保持好现有功能为度,适度提高即可。
五、预防跌倒,多策并举。
调查表明,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跌倒除造成身体损伤,还会引起老年人心理障碍,对摔倒产生持续性的心理恐惧,限制自己的行动,进一步增加跌倒的风险,形成恶性循环。预防跌倒是降低骨折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
预防跌倒的措施有:①规律锻炼:老年人应科学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强度,停止运动可使本就处于衰老阶段的身体功能加速衰退,进一步增加跌倒风险。特别要加强对下肢肌肉力量的锻炼,可以通过提踵、直腿后抬等方法进行锻炼。②穿合身的衣裤,穿低跟、防滑、合脚的鞋有助于预防跌倒。老年人在挑选鞋时应更多考虑其安全性,鞋底要纹路清晰、防滑,鞋跟不宜太高。鞋面的材质应柔软,有较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鞋的固定以搭扣式为佳。鞋的足弓部位略微增厚,可在走路时起到一定支撑和缓冲作用。③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主动使用手杖。常用适老辅助器具包括:手杖、轮椅、适老座便器、适老洗浴椅、适老功能护理床、视力补偿设施和助听器等。④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减少环境中的跌倒危险因素。⑤遵医嘱用药,关注药物导致的跌倒风险。(内分泌科 任姝馨)
【参考文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工作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等.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3,16(10):865-88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