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位辐射300家村卫生室?“巩义模式”下的基层卒中救治单元建设之道
河南省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地,是河洛文明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乡,坐落于此的巩义市人民医院建于1951年,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现已建设成为一所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
2019年12月4日,由巩义市市委市政府主导,巩义市人民医院牵头,巩义市公立中医院、巩义市妇幼保健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乡镇卫生院,共24家医疗机构成立了巩义市总医院。
医院卒中中心基础学科齐备,有神经重症、神经外科、卒中单元、神经内科病房、神经康复、神经介入等,配备CT机7台,64排以上3台,可开展动脉取栓、CEA、脑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电生理监测、3D打印引导喜爱微创手术、动脉瘤填塞等核心技术。现已形成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20名、主治医师28名、研究生20名、护理人员97名主管护师30名、康复治疗师15名的专业团队。
近日,巩义市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郜炎辉作客直播间,就基层卒中救治单元建设实践展开分享。
以点带面,网络全覆盖
整体上而言,总医院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巩义市人民医院卒中防治中心为中心,通过鲁庄卫生院、大峪沟矿务局卫生院、回郭镇卫生院、米河卫生院四个基层卫生院,链接其他14家医共体成员单位,保障18家乡镇卫生院+保健院,300多家村卫生室的互联互通,投放医疗设备400多台,实现卒中网络在村、乡、县的100%全覆盖。
在构建卒中救治单元规范化管理方面,为缩短救治半径,以目前具备CT的四大中心卫生院为辐射点,部署6方面工作任务:
1.遴选有CT的基层卫生院,以回郭镇、米河卫生院为试点要求;
通过对急性卒中患者诊治知识培训,能够完成: 症状的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现场急救处理并能够溶栓、转诊流程(远程会诊、远程转输、远程转运流程)及随访康复治疗。培训重点应集中在:急性脑卒中的识别、现场处理并能够溶栓、转运急救技术;
2. 不具备CT的医共体单位,以夹津口、鲁庄卫生院为试点,签署基层医共体医疗设备共享;
通过对急性卒中患者诊治知识培训,能够完成:症状的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现场急救处理、转诊流程 (远程会诊、远程转输、远程转运流程) 及随访康复治疗。培训重点应集中在: 急性脑卒中的识别、现场处理、转运急救技术;
3. 对符合要求的基层卫生院予以卒中救治单元授牌;
4. 远程培训,规范管理,形成反馈机制;
5. 基层医院配置救护车,建设急救站,移动CT使用。总医院不断优化绿色通道,PDA、透视眼镜、一键启动等东西院区同步开通;同时,拓展一键启动的地点,各个成员单位和相关科室共60个基站、10个发射位置配置“一键启动”系统,由院前院内延伸至基层卫生院;
6. 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程卒中管理,不断优化绿色通道,采用5G应急救援系统,多方会诊、体征采集、重症预警、综合监控,支持与120调度系统,医院HIS系统等对接,实现院前院内数据无缝衔接,做到“上车即入院”。
强基固本,持续化提升
此外,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制做基层卫生院脑卒中绿色通道工作手册,制定医护人员帮扶计划,线上利用远程系统及钉钉软件,线下开展讲课、查房等,进行卒中培训。
在前几项工作稳步落实的基础上,做好后续的健康管理和患者定期随访,建立卒中高危筛查及健康教育基地,基层一同积极组织高危筛查,建立“三全服务”模式下脑卒中全流程健康管理。
通过一系列举措,巩义市总医院已经建立站街、回郭镇、米河、夹津口4个急救站,打造乡镇“30分钟卒中急救圈”,截至2022年12月,基层共完成静脉溶栓128例,实现了巩义卒中救治从基层卫生院到总医院桥接治疗的新突破。2022年年门诊量94.7万,年手术量1.3万,年出院人数6.4万,介入手术量3769台。
后续,总医院将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在卒中中心建设上持续努力,不懈奋斗。在结尾时,郜炎辉明确提出了5个具体发展方向:
1. 构建村乡县三级卒中救治体系,打造卒中“巩义模式”;
2. 以信息化为依托,不断优化内涵,提升质量;
3. 预警机制下沉,让每个村医成为卒中的“吹哨人”;
4. 逐村做好村医及群众的培训和科普宣传;
5. 做好卒中高危人员的管理,真正实现脑卒中全程管理。
责任编辑:曹艳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