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诊疗不仅减轻患者的疼痛,更是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通讯员:宁城县中心医院 杨丽华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在今年2月,接诊了一位71岁的老太太。她因雪天路滑,不慎摔倒,疼痛难忍,入院影像检查结果显示为右侧股骨颈骨折。
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崔博回忆道:“当时患者痛得厉害,而一动就疼,拒不配合,甚至要求回家,不想再接受其他检查,不想治疗了。她的接诊医师很快求助了我们科,我到场后为患者进行了问诊查体,决定采用超声引导下的‘髂筋膜阻滞技术’给老人做镇痛。”
镇痛效果良好,打完麻药后老人疼痛感消失了,于是便高兴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了其他的检查项目。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当天,麻醉手术科又为患者进行术前病房内镇痛,也是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技术,老人在从7楼病房至9楼手术室转运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痛苦表现。在手术室内,患者无任何痛感,在手术人员协助下侧身配合椎管内麻醉体位。随后,1小时内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中老人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任何疼痛与胸闷不适。
“一般术后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有限,静脉镇痛药物易导致恶心呕吐发生率高,容易诱发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我科采用的超声下神经阻滞置管技术,可以连续神经阻滞镇痛,达到术后镇痛完善无缝链接。这位老年患者术后2天未诉疼痛,术后第7天顺利康复出院。”崔博说道。
骨科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这位老太太既是无痛诊疗的亲历者又是受益者。
为探索建立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规范医院疼痛综合管理流程,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于今年1月发布《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5月发布《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名单》。
内蒙古共有16家医院入选国家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名单,宁城县中心医院便是其中之一。
宁城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杨凤军表示,此次入选,对宁城县中心医院疼痛亚专业的建设、舒适化诊疗流程的优化以及智慧化建设的开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医院麻醉手术科向前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
宁城县中心医院成立于1951年,于今年7月31日正式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它身上肩负着赤峰市南部及周边地区近百万人口的医疗保障任务。
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
优化流程,强调落实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麻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无痛技术已经渗透到临床诊疗的各个角落。在宁城县中心医院,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已经从手术室内的临床麻醉,延展到围术期、病房和门诊。
作为县域疼痛综合管理的先行者之一,为优化医院疼痛综合管理流程,提升疼痛综合管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医院着重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度。
无痛肠胃镜检查
一方面,医院按《工作方案》要求,制定了《急诊管理流程》《门诊管理流程》《住院管理流程》等。医院面向门、急诊医生、住院医生实施疼痛治疗提出了规范的诊疗标准和操作流程,如患者疼痛评估、有创操作疼痛措施的使用、患者对疼痛诊疗的知情同意、复杂疼痛的多学科会诊制度落实等。
有了相应的流程,能否发挥实效还要看流程能否落实。对此,崔博坦言,由于医院诊疗量大、患者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医院难以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进行完整的流程化评估。
“目前我院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适当的简化,发挥了流程的效果,解决了部分问题。比如,门诊医师在就诊患者非常多的时候,可以选择简化疼痛评估内容进行评估。”杨凤军说道,“针对急诊和住院患者,由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和科室工作强度适当调整评估完成时间。一旦他们发现患者疼痛控制不佳,会及时请相应专科进行会诊或开展多学科诊疗。”
麻醉关口前移舒适化医疗获奖
为方便患者接受舒适化医疗,医院的麻醉手术科还采取了以下工作举措:
麻醉手术科工作范围扩大,延展到急诊手术室、产科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无痛内镜中心等;医院将内镜中心整合为集胃肠镜、气管镜、喉镜、膀胱镜、宫腔镜为一体的一站式无痛内镜中心,2022年,医院无痛胃肠镜占胃肠镜总次数的78%,患者预约无痛胃肠镜后平均等待时间仅1.4天,无痛纤维支气管镜占纤维支气管镜总次数的40%,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仅0.7天;将分娩镇痛由只可工作日白班预约优化为365天24小时均可预约的不间断镇痛模式,并通过了主动疼痛管理、定时疼痛评估、及时疼痛干预来确保镇痛效果;建立麻醉门诊,对预约无痛诊疗的患者进行预评估……
另一方面,宁城县中心医院采用信息化手段,开通绿色通道指令,使麻醉早期介入,缩短急诊患者入院到手术的等待时间。
卒中中心开展动脉取栓手术治疗脑梗死
“麻醉关口前移在我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杨凤军说道。
依托麻醉关口前移,该院显著提高了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脑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危重创伤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缩短到30分钟左右,创伤抢救成功率提高;急诊剖宫产从决定手术到胎儿娩出时间(DDI)缩短到30分钟以内;儿童气管异物、新生儿急诊抢救气管插管也得到了更及时的救治。
值得一提的是,宁城县中心医院在通过麻醉关口前移来优化诊疗流程的同时,还对医务人员开展疼痛管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意识。
据崔博介绍,培训主要通过讲座和现场指导的形式来进行,培训内容非常实用,包括医务人员对疼痛评估的认识、术中麻醉镇痛、术后镇痛使用、癌痛管理、舒适化诊疗等相关知识、止痛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多模式镇痛(如药物镇痛措施和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原则和方法、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以及成瘾、耐药、生理性依赖的区别等。
先进技术树立县域口碑
无痛诊疗不仅减轻患者的疼痛,更是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杨凤军表示,医院在近几年的全区三级医院综合满意度调查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据2021年国家满意度测评显示,宁城县中心医院疼痛管理平均分为90.86分。
该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麻醉科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脑血管介入麻醉
宁城县中心医院麻醉手术科人员数量、业务水平、仪器设备数量及先进程度均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县级医院领先地位。
在人员配备上,麻醉手术科有医护人员74名,其中医生26人,护理人员48人。
近10年来,该院麻醉手术科又受上级医院帮扶,抓住了对口支援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派出十余名优秀的业务骨干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进修,使麻醉手术科的业务水平保持与国内麻醉技术接轨。
凭借着北京对口支援的有力时机,该院培养了两支由麻醉、护理、复苏组成的心脏外科手术队伍和血管外科手术队伍,并且对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培训,推进了麻醉手术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及科室管理。
双镜联合食管胃交界部肿瘤切除术
目前,麻醉手术科可开展的麻醉技术包括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超声引导下神经丛阻滞麻醉等,能够完成微创显微神经外科动脉瘤、颅脑脑肿瘤,心脏手术及胸外科胸腔镜,普外科肝胆及胃肠肿瘤,骨科的腰椎、颈椎、关节置换以及介入等各种较大难度手术的麻醉。
该科室设有1个中心手术室、13个手术间,另外还设有急诊手术室1个、介入治疗手术室1个、无痛胃肠镜治疗室4间、妇科无痛治疗室1间等。同时,科室配备有进口麻醉机17台,麻醉监护仪20台,脑电麻醉深度监测仪8台,以及其他各种先进设备数台。
宁城县中心医院麻醉手术科不仅重视临床技术水平提高,更重视科研领域的研究,科室团队以临床麻醉为切入点,致力于改善老年骨科麻醉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曾经在北京医学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并申请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例如,该院在2021年,完成赤峰市自然科学技术项目《超声引导连续髂筋膜阻滞超前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粗隆间骨折)患者影响的研究》,并通过评审准予结题。在2022年,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健康领域科技计划项目《TCD联合BIS监测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及《超声引导颈神经通路阻滞在颈椎前路手术麻醉与患者早期康复的应用研究》获批立项。
科研领域的层层助力,推动着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发展的步步升级。
智慧化建设降本增效
县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和指导,而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对于医院的决策和管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工作方案》当中,同样提出“鼓励医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全院疼痛综合管理智慧化建设。”
膝关节置换术中麻醉
在宁城县中心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在使用了手机挂号电子处方后,将挂号、病人分诊就医、交费、发药、B超检查、影像检查、胃镜检查、医学化验等环节实现了“一卡通”的就诊模式。
杨凤军说道:“这样一来,疼痛病人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移动的同时,下一个环节的医护工作已然开始。数据信息由原来用纸质载体到现在的网络传输,配合着各科的叫号排队系统,使得就诊秩序井然,给疼痛患者带来方便,使得诊疗中的等候时间大大减少。”
同时,医务人员打开HIS工作站即可查阅住院患者在宁城县中心医院以前的门诊就诊信息或需转科治疗的患者病历信息,无需重复问诊,这提高了疼痛患者的诊疗效率。
术中麻醉监护
宁城县中心医院的智慧化建设,不仅体现在“一站式”的就诊模式,还体现在“手麻系统”的上线运行。
2018年3月,宁城县中心医院“手麻系统”上线运行。“手麻系统”的实施,使手术室的监护仪、麻醉机等设备产生的数据可实时自动收集,所有护理记录单也实现了结构化存储,从手术排班到入手术室、麻醉开始、手术开始、手术结束、麻醉结束、出手术室全部实现了闭环式的管理。
“手麻系统”的运行,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手术风险,有效降低手术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显著提升麻醉手术室的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手术室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手麻系统”便于从大数据中找不足,利于统计每周、每月、每年的质控总结,不断推动麻醉手术室工作提质增效。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机操作
杨凤军总结道:“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办公效率。我院职工既能借助网络直接查询病案和药典,也能搜索关于行医的重要数据库,为诊疗技术手段的提高提供了助力,降低了医疗出现差错的概率。病人各种生命体征指标和医学图像的存储以及传输网络化,不仅使得临床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又拓展了临床医疗工作的效用空间。”
责任编辑:任帅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