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岩斜区脑膜瘤压迫脑干痛不欲生,世界颅底手术大咖成功救治
这段时间以来,左侧脸部如刀割般疼痛,这种疼痛常人想象不出来,甚至还出现吞咽困难,无法进食、难以入眠、无法工作……没有医生愿意为我手术,我一度陷入绝望、苦不堪言,但不甘在这种疾病的折磨中度过余生,最终非常幸运遇到Froelich教授!”54岁的Bruno(布鲁诺)感激地说道。
6年间,从2014年发现这个脑膜瘤开始,Bruno的肿瘤从未停止生长,甚至已经压迫到脑干,而他的症状也在不断加重……直到2019年才彻底摆脱这种折磨。一切要归功于Froelich教授成功的手术,岩骨联合入路完美切除了他脑子里这颗巨大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前症状逐渐改善。术后MRI显示肿瘤几乎完全切除,脑干受压解除。
世界颅底手术大咖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图解纪实
术者:INC法国Froelich教授
岩斜区脑膜瘤是颅底手术中最复杂的病变之一,瘤周富有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全切难度大、神经损伤的风险高。在这个案例中Froelich教授使用的岩骨联合入路,优势是可广泛暴露岩斜区域并提供多个入路的手术操作角度,避免脑组织牵引压迫。
岩斜区解剖结构
术前情况
术前症状:布鲁诺因头痛、吞咽困难和左侧面部疼痛入院。核磁共振成像显示,2014年以来,左侧岩斜脑膜瘤对脑干有肿块影响,生长缓慢。
术前MRI:核磁共振成像显示,从2014年发现肿瘤以来,左侧岩斜坡脑膜瘤中逐渐增大、压迫脑干,造成布鲁诺症状恶化。
手术预案
岩骨联合入路为肿瘤和关键结构提供了多个手术入路视角,并可通过电凝岩后硬脑膜和天幕使一些主要供血动脉断流。岩骨联合入路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切开天幕,对于大多数岩斜区脑膜瘤来说,天幕是硬膜附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手术通过电凝凝固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小脑幕,阻断肿瘤供血动脉,并暴露手术入路空间。
经岩骨入路的优点是缩短了手术入路距离,早期断流肿瘤血供,减少了脑牵引需求,以及在切除过程中使用多个视野的可能性。但这种手术入路的主要缺点是技术要求高、耗时长,而且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肺栓塞或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脑脊液瘘。此外,还有听力损失的风险。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岩后入路常与岩前入路联合,也称为岩骨联合入路。选择岩骨联合入路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肿瘤的下边界低于内耳道。其次,岩前入路对第七和八颅神经脑池段的肿瘤无法得到理想的手术操作控制。第三,联合入路提供了向上的手术视野,可以充分暴露肿瘤的上部、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这种联合入路提供了多个视野,每条手术入路都可用于各种颅神经和主要血管的最佳的暴露分离,达到保护神经、有效切除肿瘤的目的。
1、术前影像评估:
MRI未显示任何脑干水肿。
Labbè静脉呈现规则的解剖结构。术前CT扫描有助于评估骨质结构,包括肿瘤钙化、岩尖气化和耳后间隙情况。评估膝状神经节上方以及颈动脉管水平的颅底裂缝也很重要,以减少手术入路过程中这些结构受伤的风险。
▼最后,Froelich教授还评估了颈静脉球相对于内耳道的高度。
2、术前血管造影和栓塞
术前血管造影可以评估肿瘤的血管化。该序列显示来自咽升动脉和颈内动脉硬脑膜分支情况,以由外侧干和脑膜下干为代表。
术前通过线圈在咽升动脉处进行栓塞,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
3、患者的体位
患者仰卧位,肩部抬高,头部向对侧旋转70°至80°。
4、皮肤切口
“C”手术切口从额部开始,延伸到耳朵周围和后面,并在乳突尖端下方终止。
5、必要的手术设备
诱发电位监测:监测颅神经、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
术中神经导航:用于定位横窦-乙状窦交界区
6、关键手术步骤
颞肌筋膜间解剖;颞顶枕L形开颅术;岩后切除术;岩前切除术;硬脑膜切开与幕脱离;关颅
术后情况
1、术后神经影像学检查
术后CT扫描未显示任何术后并发症。术后MRI显示脑膜瘤几乎完全切除,海绵窦后部有少量残留。
2、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过程中,Bruno出现了短暂性不完全性滑车神经麻痹,低头有轻微复视,但是症状在3个月后完全恢复,因中耳炎导致听力轻微下降,在6个月后也完全恢复。饱受巨大岩斜区折磨多年痛不欲生的Bruno终于通过一次手术得到了解脱,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