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耕御疫,跂踵降灾丨中肿创新成果登上Cell Host & Microbe封面
青耕展翅,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免于跂踵带来的灾异,山海经故事中的神鸟青耕和妖鸟跂踵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期的《Cell Host &Microbe》封面展示了这样一个富于中国神话色彩的画面,意旨EB病毒疫苗能够通过对抗EB病毒感染保护人群免于其带来的相关恶性肿瘤和疾病。
中肿创新成果登上《Cell Host & Microbe》封面
这篇封面文章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研究员、钟茜研究员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刘铮教授团队。2023年11月8日,题为“A gB nanoparticle vaccine elicits a prot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gainst EBV”的研究成果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2023年31卷第11期正式发表(10月16日上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该研究通过计算机设计并表达表面展示gB的纳米颗粒疫苗,并证明其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高效诱导EB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为后续EB病毒疫苗的研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广泛易感的人类疱疹病毒。它是一种双链DNA包膜病毒,也是首个被发现的人类致瘤病毒。它是造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病原体,并与鼻咽癌、部分胃癌和多种淋巴瘤及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相关。但是目前为止,国际上仍未有任何一款针对EB病毒的预防性疫苗上市。
EB病毒的病毒膜上存在多个病毒糖蛋白,它们通过与对应受体的结合,协同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其中关键糖蛋白gB是病毒的融合蛋白,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病毒受体结合,并接收来自其他病毒糖蛋白的信号,触发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曾木圣团队前期工作发现和鉴定了EB病毒和KSHV病毒gB识别宿主细胞受体NRP1,为gB作为抗原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gB是潜在的EB病毒理想疫苗靶标,但是其体液免疫激活效应弱、免疫效应时间短、中和抗体诱导能力不足阻碍了其作为疫苗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gB-I53-50纳米颗粒疫苗设计和验证思路
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利用计算机同轴对接,计算了gB与多个不同的纳米颗粒骨架蛋白的最优链接间距,并根据计算模型设计了表面展示gB的纳米颗粒gB-I53-50 NP,通过体外组装并经过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验证,证实该纳米颗粒成功表达并能够在表面展示EB病毒的gB蛋白。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蛋白内在荧光扫描和生物膜干涉等手段,明确该疫苗在提高gB抗原的抗原性的同时,具有显著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纳米颗粒显示出在4°和室温下良好的稳定性,为疫苗的制备和运输奠定了重要的稳定性基础。
利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免疫实验,研究人员发现该疫苗在保持良好的免疫安全性的前提下,相比于传统的亚单位蛋白疫苗能够更高效诱导针对EB病毒的中和抗体,并同时抑制EB病毒上皮细胞和B细胞感染,以及诱导更强的T细胞激活杀伤能力。进一步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发现gB纳米颗粒疫苗在猴体诱导的血清多克隆抗体能够显著保护人源化小鼠免于EBV感染及淋巴瘤发生,该保护效应在猴免疫10周后仍具有持续存在,证实该疫苗具有诱导强烈、长效中和保护抗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显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开发具有高效中和保护抗体诱导能力的gB纳米颗粒蛋白(gB-I53-50 NP),这种纳米颗粒在具有的高度整体结构和抗原稳定性的同时,具有优越的抗原性和突出的免疫原性,在多个动物模型中均展现了良好的抗体诱导能力和优秀的抗体保护效果。因此,这一颗粒蛋白疫苗是具有显著临床转化潜力的的下一代EB病毒候选疫苗,而且将为其他致病性疱疹病毒疫苗研发提供重要的思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刘铮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聪博士、康银峰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房昕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依娜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Maria Masucci教授、华盛顿大学Neil P King教授的重要帮助。该研究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基金支持。
来源:实验研究部
文:孙聪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周昕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