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接上文
《零基础学DRG之七:DRG入组异常分析(一)》
,本文我们继续分析DRG入组异常:入错组。
一、主要诊断导致:主要诊断选择、填写的准确性直接影响DRG/DIP的正确分组,同时还影响医院绩效考核、医疗服务水平的评价以及医保结算支付。而主要诊断导致的入错组通常出现在:
在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下称《规范》)中,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是这样定义:


如果临床医生、编码员未深刻理解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易在选择上出现偏差。
明明施行的剖腹产手术,为什么入组了“OR15-阴道分娩,不伴重要并发症与合并症”?经过专家老师的查证,入错组的71例病例都与主要诊断错填有关,比如把孕周(026.9)作为了主要诊断,而孕周并不能体现进行剖宫产的原因。按照《规范》第十四条:“产科的主要诊断应当选择产科的主要并发症或合并症。没有并发症或合并症的,主要诊断应当由妊娠、分娩情况构成,包括宫内妊娠周数、胎数(G)、产次(P)、胎方位、胎儿和分娩情况等。”所以这里应将主要并发症或合并症,也是择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原因作为主要诊断,如重度子痫前期、巨大儿等。
【案例2】

为什么“异常子宫出血N93.901”作为主要诊断是错误的?按照《规范》第十一条(一):“病因诊断能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诊断作为主要诊断。”通过宫腔镜检查,导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是子宫平滑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是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所以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D25.000x001应作为主要诊断。不同的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ICD-10的编码不同,尤其是病因及解剖部位对疾病编码影响较大,也极大影响DRG/DIP入组的正确性。如肠梗阻,有不同的病因,麻痹性肠梗阻K56.000、神经源性肠梗阻K56.001、胆石性肠梗阻K56.300……关节紊乱,有不同的部位,肘、肩、腕、髋、踝……阑尾炎,有不同的病理,急性阑尾炎K35、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的急性阑尾炎K35.0、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K35.004……乳腺炎,有不同临床表现,急性、慢性、脓肿……
把笼统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在临床出现较多,这主要由于医生过往不规范的书写习惯造成。针对此,请临床医生记住疾病诊断四要素:病因、解剖部位、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尽量将它们描述清楚,才能保证疾病诊断编码的准确性,进而不影响正确入组。二、主要手术及操作导致
我们知道外科组权重>操作组权重>内科组权重,因此主要手术及操作的错填、漏填导致的入错组亏损非常可惜。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
同样,我们先来看看《规范》中手术及操作的选择原则:
主要手术及操作:指患者本次住院期间,医疗资源消耗最多的手术或操作,通常与主要诊断相关。(1)既有手术又有操作,手术优先。
有多个术式时,首先选择与主要诊断相对应的手术作为主要手术,即优先体现手术治疗核心目的,通常其也是难度最高、资源消耗最大的手术。其他手术及操作按照手术优先的原则,依日期顺序填写。(2)无手术,既有诊断性操作又有治疗性操作,治疗性操作优先。
首先填写与主要诊断相对应的治疗性操作(特别是有创的)。然后依日期顺序逐一填写其他治疗性操作,最后依日期顺序填写诊断性操作。
(3)无手术,仅有诊断性操作。
优先填写重要的诊断性操作(特别是有创的),然后依日期顺序填写其他诊断性操作。手术操作编码的所有成分包括:部位+术式+入路+疾病性质。其核心成分是部位与术式,绝大多数手术操作名称都包括这两部分,和上文主要诊断相似,描述越详细越好,尤其是术式,尽量使用能够表达具体的操作名称。这里补充一点关于双侧手术的编码,如果ICD-9-CM-3中有双侧,直接按该双侧编码分类;如果没有双侧手术操作编码,则需要将手术操作重复编码;如果双侧实施不同术式,按实际情况分别编码。三、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操作不匹配,即QY(歧义)病例。
有主要手术或操作,本可以进入外科组或非手术操作组,但由于主要手术或操作与主要诊断不匹配,结果只能进入该主要诊断所在的某内科组,这就非常可惜。(分组方案本身缺陷、临床上合理的主要诊断未进行手术,其他诊断进行了手术所导致的QY不在此讨论范围)这种不匹配,可能是主要手术或操作错填,也可能是主要诊断错填导致,这种情况是应该并且可以通过上文的规范尽量避免的。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主要诊断、主要手术操作的选择对分组、权重和费用的重大影响:
【案例】患者因“重叠综合征”入院,数天后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科至心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主要诊断怎么选,主要手术填不填,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是否匹配,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差异巨大。

按规范要求,主要诊断选择本次住院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消耗医疗资源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诊断;主要手术与主要诊断相对应。正确入组获得的费用最高。四、其他诊断的漏填:无法正确反映合并症与并发症,影响正确入组。

《规范》中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条将其他诊断的填写要求表述得非常清楚,这里重点提示第二十条下的四种情况,是目前临床其他诊断漏填的主要原因。另外要注意理解“现病史中涉及的疾病和临床表现”,包括:需要进行临床评估;或治疗;或诊断性操作;或延长住院时间;或增加护理和/或检测的……会对患者本次住院医疗过程产生影响的所有附加病症。主要出现在同台多个手术的漏填或操作类漏填,无法正确反映资源消耗情况,影响正确入组。这里不再赘述,具体见上文“二”中整理的第二十二条内容。
在ICD-10中“合并编码”是这样定义:ICD提供了某些类目,它们以一个编码表现两种情况或一种情况与一种相关的继发过程。即合并编码可以完整描述全部诊断情况时,应使用合并编码,不应再分别编码;当合并编码描述诊断情况缺乏特异性时,需另编码以描述该诊断的具体情况。一些情况下,正确使用诊断、手术操作的合并编码应该进入权重更高的DRG组,编码员应避免遗漏合并编码而导致不必要的亏损。【案例】44岁男性患者因“上腹疼痛半天余”入院,入院后行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胃幽门处一大小约1.2cm穿孔,周围组织发白水肿。

七、还要提一下影响先期分组的情况。在系列五中讲过,首先将器官移植、呼吸机使用超过96小时,年龄小于29天,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为HIV或者严重创伤进行先期分组,形成MDCA、MDCP、MDCY及MDCZ。先期分组权重往往设置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这四类诊断、手术及操作、病案信息的完整与准确,比如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填写,可能会导致本该先期分组的进入错误分组,影响基金的合理结算。
写在最后:近期接触到一些自18年就开始试点DRG付费的医院,感触良多。医院分管领导、临床医生、医务部、病案科、信息中心……各管理职能间是怎么协作、支持的,至今不明确;临床医生、病案编码员从未进行过疾病分类、手术分类的系统培训。唯一确定的操作是临床医生不会的编码就打电话问编码员,如果不想打电话,就自己估计着编码……医院管理者认为医保局一调整费率就影响医院的盈亏,产生懈怠的管理思维。而事实上,DRG付费最考验的就是医院精细化管理能力,无论你怎么看DRG,自己能做的那一部分,去尝试了吗?做好了吗?或许,在这个环节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学习、思考、尝试、探索,再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迟。
参考来源:
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
(
暂行
)(2016
版
)
第六届国家
DRG
论坛 胡靖琛主任
DRG
打工人《合并编码如何影响
DRG
分组?这三种情况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