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成功开展全国儿童医院首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16岁男孩重获“心生”!
11月2日,一名16岁的先天性法洛氏四联症术后、肺动脉瓣反流患儿成功在浙大儿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儿童医院在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上跨出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
“这种手术能够在微创下解决患者的心衰、气促等问题,避免了再次开胸大手术带来的巨大风险,是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手术后远期再次矫正的首选方案。”
手术主刀医生是浙大儿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徐玮泽,多年来致力于微创儿科心脏手术。他表示,一是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的技术壁垒,二是国外公司垄断耗材导致肺动脉瓣与国人动脉直径的适配性问题,多年来,该项手术在中国儿童医院一直未能推进。
此次手术以舒强教授带领的浙大儿院心脏中心强大综合实力为支撑,以瓣膜技术的攻克为背景,经过充分的技术和材料准备,是中国儿科界的一次全新尝试,将为更多先心病患儿带去新的微创治疗方案。
手术团队术后留念
患儿术后15年安好,
近期突然晕厥
此次手术患儿名叫天天(化名),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在约半岁的时候在浙大儿院心脏外科行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术。术后,孩子回归正常生活,连感冒发烧等小毛小病也不多,身高也蹭蹭蹭地长,目前还不到16周岁就已有175cm,大大超出了遗传身高。个头仅有一米五出头的妈妈看儿子长这么高、这么好,一直感念曾经的手术医生。
虽然多年来孩子健康状况一直良好,妈妈却知道孩子这个病并未根治,长大以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一颗心一直悬着。尤其是到了近期,孩子在运动后突然晕倒,让她更加感到不安,立马带孩子来到了浙大儿院就诊。
心超结果显示,天天肺动脉瓣中重度返流,右房右室增大,右室壁增厚,需要再次矫治手术以解决新的问题。
“因为当时孩子做手术的时候只有半岁,而如今已长到16岁,心脏内在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术后,就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这种脉瓣返流引起的右心功能不全。”接诊医生告诉天天和妈妈。
那么,怎么解决呢?又要经历一次开胸大手术吗?妈妈和孩子手里都捏了把汗。
微创手术一小时搞定,
术后第二天下地活动
针对孩子的情况,心脏中心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如果按照传统治疗方式,孩子确实要接受第二次开胸大手术,不仅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也慢。
还有没有其他法子?
此时,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徐玮泽创新性提出了为孩子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的方案,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能高效解决肺动脉瓣中重度返流问题。国产瓣膜植入手术此前处于临床试验解阶段,上市后尚无在儿童医院应用的先例,不仅手术团队要做大量术前研究与准备,家长和孩子也必须给予充分的信任。
术前模拟演练,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我们早就想让悬着的心安定下来,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治疗方式。以前,也听说过有肺动脉瓣膜植入这种手术,但因为从来没在儿科开展过,也就断了这个念想。如今,既然医生有信心能够为我们孩子做这种手术,上次手术那么成功,这次我们依然相信浙大儿院。”
朴实的爸爸妈妈在和孩子商量后,非常坚决地同意了徐玮泽副主任医师提出的手术方案。甚至,手术当天,爸爸妈妈只来了一个人,因为他们在经过与手术团队的充分沟通后,内心早早就有了判断:非常有实力,非常信得过。
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现场照片
一边是家长毫无保留的信任,另一边则是医护团队不遗余力的努力。为了尽最大可能不让手术出现“万一”,手术团队预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一一进行术前模拟演练,对风险逐一进行摸排,精准制定方案。
11月2日下午,手术如期开展。仅仅用了1个多小时,瓣膜就被成功植入孩子的肺动脉,我们终于没有辜负家长和孩子10多年一如既往的信任,现场所有医护人员都感到欣慰振奋。在手术室外等候的天天妈妈,在看到儿子术后身上只留下几个针眼后,更是感到惊喜,妥妥被发展的更为强大、先进的浙大儿院心外科医护团队圈粉。
术后一天,主刀医生为患者查体
11月3日下午,在徐玮泽副主任医师在为孩子查体的时候,术后还不到一天的天天,此时已经侧躺在病床上看手机,从表情和反应来看,俨然已跟平时无异。妈妈难掩激动和感激,不断重复地说:“太牛了!真的太厉害了!简直匪夷所思!我们真的太感谢徐主任了!孩子早上就能下地活动了!”
徐玮泽表示,手术成功背后是一整个团队的努力。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的舒强教授非常重视这台手术和这位患儿,他表示医院层面给予所需要的所有支持,要对得起患儿家庭10多年的信任,要借此机会突破卡脖子技术造福更多患儿。心血管内科主任解春红、副主任医师张庆、医师高立超一起完成此台手术,超声科主任叶菁菁、副主任俞劲来到现场提供支持,心脏外科主任范祥明、副主任医师石卓做好随时启动替代方案的准备,马晓辉、梁佳伟等医生也都全程参与,CICU、手术室等,也都提供了强大支持。
11月6日,孩子顺利出院。
出院前夕,天天与主刀医师徐玮泽合影
领先全国迈出第一步绝非偶然,
霜刀首试背后是十年磨剑
“其实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开展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所以在2013年的时候,就创造条件送我到美国罗马琳达儿童医院学习这种技术。在那里,我开展了60多例手术,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回到国内以后,因为瓣膜制造技术壁垒等原因,未能在第一时间把这种技术在国内开展应用,但团队一直在为此准备。”
徐玮泽在美国取得的外科手术、介入手术证书
徐玮泽表示,自己在介入手术方面的授业恩师夏呈森,早在2008年就向他介绍肺动脉瓣膜植入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只是当时一则国内没有瓣膜制造技术,二则医院也没有这样的临床医生,只能等待。如今技术迭代,终于跨出这一步,背后凝聚着几代人的心愿和努力。过去的十年,心脏中心团队一直在跟进瓣膜制造技术,一直在砥砺相关临床能力,终于在十年磨剑后实现霜刀首试。
“相信我们的尝试,能够惠及更多先心病患儿,让他们在微创手术下就能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徐玮泽说。
左右心室治疗都添“神器”
浙大儿院心脏中心更进一步
今年以来,浙大儿院心脏中心已成功开展3台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目前病人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2名病人已成功返回校园,另外1名也都在顺利康复中,效果非常理想。
“肺动脉瓣膜植入手术,解决的是右心室的功能问题,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跟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形成互补效应,让先心病患儿,无论是左心室功能问题,还是右心室功能问题,来到浙大儿院心脏中心后,都能得到尖端‘神器’的助力。”
徐玮泽表示,在舒强教授带领下,心脏中心不断突破新型治疗技术和手段,为先心病患儿提供全周期、全方位诊疗服务的战略图谱更加清晰和完善,相信未来将为更多先心病患儿带去全新希望和最优方案。
医生暖情提示:
法四患儿12岁后记得回来做心超
徐玮泽表示,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心脏结构和功能也会大大改变,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手术后远期并发症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出现。所以,我们建议法洛氏四联症患儿,在进入12岁以后,都要及时到医院做心超进行评估,如果出现术后远期并发症,要及时干预,以免状况恶化。
作者:木玉
排版:叶子
审核:徐玮泽副主任医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