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一院群力骨科王岩松教授团队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导航完成高难度脊柱微创手术
近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骨科二病房王岩松教授团队在脊柱机器人辅助导航下,成功为一名高髂棘、腰5-骶1极外侧型间盘突出的老年女患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成功去除压迫患者神经根的间盘组织。患者术后腰腿痛明显缓解,困扰许久的顽疾得以有效解除。
窦女士年过花甲,数月来受到腰部及左下肢疼痛的困扰。起初她认为只是活动时劳累所致,但近1个月腰腿痛明显加重,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示“腰5-骶1节段巨大间盘突出”,而且属于较罕见的高髂棘、极外侧型间盘突出(图1)。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几经寻医,均未得到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案。患者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找到擅长脊柱微创手术的王岩松教授,寻求帮助。
图1 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为高髂棘型腰5-骶1极外侧间盘突出
王岩松教授介绍说,极外侧型间盘突出发生率较低,约为1%~11.7%,腰5-骶1节段更是少见。由于神经解剖学的关系,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引起的下肢疼痛感较中央型、旁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更为强烈,甚至可使神经根产生不可逆病变,故治疗上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但传统的腰椎切开手术和常规的椎板间入路大通道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均不能有效触及该位置的突出物,而普通的侧入路椎间孔镜手术也被患者的高髂棘所阻挡,难以到达椎间孔位置。这就是困扰患者和医生术式选择的原因。
图2 王岩松主任规划的手术进针点和穿刺角度
图3 脊柱机器人依据术者规划角度,自动锚定进针点的方向和角度
鉴于患者对切开手术的恐惧,王岩松主任经过认真思索后,决定用微创的方式解决患者的症结,选择从髂棘内上缘为进针点,向腰5椎间孔方向置入工作通道。此方式可以有效避开髂棘的遮挡,但由于进针点离后正中线较近,穿刺针和工作通道放置的位置需要更为陡直。如果盲视下置入工作通道,对神经根和软组织的刺激将很明显,患者术中体验差。于是,王岩松主任选择脊柱机器人辅助导航,通过360°全椎体影像扫描,患者的腰椎结构模型已置入导航系统中。通过术者在显示器上规划好合理的进针点和穿刺角度(图2),手术机械臂就实时调整好了精准的理想操作路径(图3),避免了传统盲视下多次穿刺造成的患者腰背痛,以及可能的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不到半小时的时间,王岩松主任就将压迫患者神经根的巨大突出物逐一取出(图5),患者术后即刻感觉左下肢疼痛感明显缓解。整个手术过程,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术中体验良好。术后复查腰椎间盘CT,原来的腰5-骶1间盘突出已消失不见(图6)。
图4 王岩松主任(右侧)术中为患者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
图5 术中摘除的间盘组织
王岩松主任介绍说,脊柱机器人能够为外科手术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和多平面图像,通过360°扫描影像,自动注册配准,无需与术前CT数据进行点对点匹配,从而节约手术规划、进针点选择等时间。并可以避免因手术体位变化所致的误差。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该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规避了手术潜在风险,减少患者的痛苦,极大的提升了手术效率。术中红外线光学定位技术可以让术者抬头观察导航屏幕的同时,全程实时在患者三维影像上显示手术操作器械所在位置,助力术者完成导航引导下的脊柱内镜穿刺定位、脊柱精准(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椎体截骨矫形、椎间融合,以及复杂骨折(骨盆骨折骶髂螺钉、股骨颈骨折微创空心钉螺钉、PFNA系统置入等)。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术中实时可视化,辅助术者更好地按照预期的手术计划开展高效、精准、安全的骨科手术。
图6 术后CT示压迫神经的突出物消失
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骨科二病房王岩松教授团队秉承着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三高一精”的办院理念,为患者提供完善的精细化、个体化、微创化诊疗方案,护佑广大龙江人民的身心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