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讲清楚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病人若反复急性发作,将导致自我照顾能力与社交功能退化,若在发病初期开始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与发作频次,逐渐迈向康复之路。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出现妄想、幻觉,想法与言语缺乏条理性等阳性症状,及缺乏动力、表情冷漠、情感表达能力减退等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会受到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原因,遗传与环境刺激可能诱发病状的出现。
一般认为症状可能与大脑内部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调控机制异常相关,因此药物治疗主要作用于此。 药物治疗目标主要为减轻症状对于睡眠或行为的影响。急性期过后症状逐渐减轻,病人开始稳定,这个阶段的治疗目标则是维持稳定控制、减少复发,恢复社交功能,长期用药可减少环境或生活压力引起复发的风险。
治疗的药物分为第一代(传统型)及第二代(非典型)。相较于第一代药物效果来自于多巴胺受体的拮抗作用,第二代药物对于血清素受体的高亲和力,较少出现颤抖、僵硬、静坐不能等动作方面副作用,但许多第二代药物容易出现血糖、血脂异常与体重增加。又由于这类药物可能让人感到困倦,干扰思考判断或动作协调,在确定药物的影响前,不宜驾驶车辆及从事可能因警觉性降低导致危险的活动。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不是立即见效,多数病人在治疗的前两周症状开始减轻,用药后的四到六周才出现完整的用药反应。因此治疗期间建议定期回诊,与医生共同监测用药的疗效与不适,若是出现不良反应也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切勿在症状获得改善后自行停药或是减药,如此将导致病情复发,使后续治疗更为困难,即使在稳定期,亦需遵照医嘱持续服用药物,而在医生的指示下减量、停药,才是最好也是最安全的做法。
若是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医生会建议选择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手术可以帮助病人消除难治的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暴力冲动等,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药物敏感度,但可能残留部分精神症状,少量药物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减少复发及反复住院的风险,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