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安的医学“梦工厂” 专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马现仓
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医院……这些亮眼标签都彰显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意味着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引领西北区域发展等方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医院在2018~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9月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医院入选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位;身为2021年成立的“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医院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也在不懈探索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亚专科与学科群“协同”发展
学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医院、学科和全体人员的协同配合。在“学科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势专科、树立特色专科品牌,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西安交大一附院学科设置齐全,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3个,其中心血管、神经、妇产、传染、精神、癌症、内分泌代谢病7个专业被省卫健委推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建设单位,重症、血液病专业被推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联合申报单位,此外,器官移植、肝胆外科、泌尿外科、传染等优势专科也在区域引领、国内领先。
“在‘双中心’建设的机遇下,医院以优势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学科建设改革,以专科发展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马现仓副院长打开话匣子,将医院近年来所采取的学科发展举措一一道来。
首先,深层剖析医院现状,找准学科发展定位。医院邀请了70余位院士和主委等业内大咖作为评审指导,开展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标一流医院标准,精准把脉学科发展。
其次,深入调研国内一流医院和医院各学科,摸清家底,优化全院学科空间布局。在综合考量了各类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如高质量评价、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医疗运行指标以及经济指标等多个指标体系后,医院优先支持“双中心”建设任务落地,同时为全院的优势学科配置发展资源。
再次,对全院学科进行分层支持、分类式建设,实施“十四五”全学科提升计划。以项目形式对学科进行分类,择优立项,支持区中建设、学科强质和专项建设工作。
在马现仓看来,亚专科细分与多学科集群是学科发展的两大趋势,医院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两者均非常重视。
一方面,纵向发力,实行亚专科建设,选定骨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儿科、急诊中心五大学科建立了22个亚专科,培育乳腺、胰腺等专病中心,在病种结构、技术质量、经济结构等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亚专科特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横向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和“院中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瞄准重大问题,以多学科诊疗(MDT)为纽带推进多学科团队建设,打造了“脑科学中心”“心血管中心”等学科群,通过集团作战、互相协作、借力发展和交叉发展,促进学科融合创新。
“只有将亚专科和学科群建设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向多学科集群整合、亚专科细分的方向前进,才能助力学科‘换道超车’。”马现仓总结道。
解决一个精神疾病的“卡脖子”问题
作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精神医学科的掌门人,马现仓带领精神医学科团队从全院最弱势的学科之一,一路“杀”进复旦版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的前十名,代表医院实现了全国前十专科“零”的突破,而这一过程仅用了不过六七年时间。作为学科带头人,如何带领团队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马现仓以他的亲身经历做出了回答。
相比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的精神医学科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细分上一直都处于劣势,但近些年来,随着精神疾病发病人群的增长,以及焦虑、抑郁等健康人群的精神问题占比增高,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成为这类人群的就医首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命题,综合医院的精神学科建设要如何规划和发展?”马现仓经过深入思考和亲身实践,提炼出学科发展的三步骤:第一要凝练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方向;第二要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第三则是依托高水平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三步骤的归纳当然不仅仅适用于精神医学科。
让西安交大一附院精神科脱颖而出的,是多年致力于精神疾病遗传机制和肠脑轴机制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的重大突破。
大约在2016年前后,从国外文献的报道中,马现仓敏锐地发现了肠道微生物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从而锚定了“精神疾病肠道菌群研究”的方向,并以精神分裂症肠脑轴机制研究作为切入点,这个研究方向在全世界都是最早开展的。
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整个团队甚至一度都感到灰心丧气。马现仓后来经常感慨:“人们大都不缺乏智商,缺的是韧劲或称‘逆商’——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在他的鼓励和坚持下,肠脑轴机制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拓展了精神疾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正如马现仓所总结的学科发展三步骤,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五年、十年的目标规划,然后细化实施的路线图、责任人以及考核指标。科研的目的最终要回到临床,马现仓希望研究团队再用3-5年的时间开发出能够治疗精神疾病的活体生物药,这一目标让他们再次与国外研究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现在回头看,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都超前实现了!”马现仓欣慰地说。该学科不仅在2020年就提前实现了进入全国前十的目标,他本人也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委。“最初设定学科发展目标时,大家都觉得我是痴人说梦,但当你吹的牛最终实现了,那就不叫吹牛!”马现仓哈哈一笑。
研究的道路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沿着一个继定方向不断深入,才能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但是,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某个方向走不通怎么办?
“那就及时止损,该调整方向就要调整,但这需要前瞻性的预判,你的研究方向到底能不能走下去?是坚持得不够,还是方向确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马现仓说道,“一个团队想要成功很难,除了学科带头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发挥作用;但要让一个学科摆烂却很容易,只要有一个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就够了。”
2022年底,马现仓牵头组建了“精神疾病精准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面向精神疾病领域的重大需求而进行科技攻关。同时,医院积极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借助综合医院的优势,建设丝绸之路精神医学联盟等专科联盟和医联体,辐射引领和带动西北地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从外科梦工场到国家医学中心
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理工科实力,西安交大一附院在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医工交叉的基础上独具优势。
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只有从临床一线来挖掘,才能更好把握和解决临床的痛点、堵点。比如,医院最初开展肝移植手术时,曾遇到棘手问题——术中多个血管的重建。偶然中,团队受到空中加油机授受油管对接的启发,发现似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肝移植时血管快速接通问题。于是,医院组建起医工交叉团队开始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制成了可用于血管吻合的纳米磁性可降解环形装置。在此过程中,医院于2010年搭建起医工交叉的科研平台——外科梦工场。经过多年发展,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外科梦工场已发展成为“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孵化出多项医工交叉的创新成果。
在入围成为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位后,西安交大一附院以医工交叉为特色,“医、学、研、产、政”五力融合为支撑,省、校、医院三级联动,成立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医院瞄准“临门一脚”和“卡脖子”技术,在基础医学、原辅料、疫苗、药物、医疗器械、设备等全链条各环节,确定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研发及应用、国产化心血管诊疗若干关键设备研发与应用、磁外科医疗器械和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等九项揭榜攻关任务清单。
目前,多项重点攻关任务陆续取得新突破。西安交大一附院参与联合研发的国产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已进入产品注册申请阶段;世界首台30W高功率半导体蓝激光手术系统已在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妇产科临床应用;200W半导体蓝激光手术系统也已在全国多中心成功实施前列腺汽化术;磁外科系列技术日臻成熟,突破性的磁辅助下腹腔镜全肝移植术已于2022年底成功实施……
以磁外科技术为例,这是医院依托西安交大的理工实力,在医工交叉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做出的一大突出成就。以吕毅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提出磁外科学的概念,并自主创建了磁吻合、磁锚定、磁导航、磁悬浮、磁示踪和磁驱动六大技术体系,为磁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广泛思路。在肝移植手术中,使用磁外科医疗器械能缩短70%左右的“无肝期”时间,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治疗相关费用。同时,通过一系列用于技术创新的磁性新器械及装备的开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将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自2018年至今,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磁外科大会,并牵头制定了“国际磁外科发展——西安共识”,以磁外科为代表的医工交叉研究业已成为西安交大一附院一张闪亮的名片。
如今,在医院的分院区——国际陆港院区二期的建设中,为了落地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布局和补充国家医学中心的重点功能,医院正在构建临床诊疗中心、研发攻关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中西医协同中心7大平台,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与科研能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辐射“一带一路”的具有医工交叉特色的国家医学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