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明团队开展儿童期虐待与重度抑郁症关联研究获重要进展
最新报道
中大医院谢春明团队
在儿童期虐待与
重度抑郁症领域研究
有新发现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春明研究员团队在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上发表题为“Resting‐stat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bnormalities 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childhood maltreatment: Potential biomarkers of vulnerability?”的文章。
通过结合脑血流量(CBF)与功能连接(FC),阐述了儿童期虐待(CM)和重度抑郁症(MDD)的潜在关联:在双侧眶额皮层、左侧前额叶、双侧顶叶发现MDD×CM对CBF交互作用;MDD×CM对额顶皮层内、额顶皮层-左侧视觉皮层的FC存在交互作用;这些影像特征与抑郁和虐待严重程度相关,并且可以区分MDD伴或不伴儿童期虐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春明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刘桑妮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据介绍,抑郁症是以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和疾病负担沉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而儿童期虐待(CM)经历会大大增加抑郁发作的易感性,并对疾病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既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额顶区域的脑血流量(CBF)改变,CM也被认为与额顶、视觉皮层的功能连接(FC)改变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有关CM经历对抑郁症患者CBF和FC的潜在影响知之甚少,这将为CM如何增加抑郁症易感性提供新见解。
该研究主要关注抑郁和CM对CBF或FC的交互作用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假设CM经历对MDD患者的CBF和FC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像特征将有助于区分MDD患者。研究纳入了89例MDD患者及61例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依据CTQ评分将受试者分为4组:MDD伴CM(MDDCM,55例)、MDD不伴CM(MDDNCM,34例)、HC伴CM(HCCM,19例),HC不伴CM(HCNCM,42例)。
研究者首先应用双因素协方差分析研究MDD×CM对CBF的交互作用,其中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灰质体积作为协变量。结果显示,左侧眶额皮层(LOFC)、右侧眶额皮层(ROFC)、左外侧前额叶/前运动皮层(LLPFC/LPMC)、左侧初级体感皮层/后顶叶皮层(LS1/LPPC)、右侧后顶叶皮层(RPPC)存在MDD×CM对CBF交互作用,且这些脑区的CBF值与抑郁和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相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定位于右侧颞叶、左侧颞中回(MDD>HC)、右侧视觉皮层(MDD<hc)的mdd主效应。
MDD×CM对CBF交互作用及其行为意义
随后,作者进一步用特征CBF改变的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FC,并分析MDD×CM交互作用。在分析中,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灰质体积、meanFD作为协变量。结果显示,LOFC-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RdlPFC)、ROFC-右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RvmPFC)、LLPFC/LPMC-左侧视觉皮层 (LVC)、LS1/LPPC-LVC存在MDD×CM对FC的交互作用,且这些脑区的FC值与抑郁和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相关。
MDD×CM对FC交互作用及其行为意义
谢春明团队应用SVM模型,整合CBF及FC影像特征训练分类模型。发现这些影像特征可以较好的区分MDDCM vs. HCCM、MDDNCM vs. HCNCM、MDDCM vs. MDDNCM和HCCM vs. HCNCM,提示异常额顶脑区CBF和额顶皮层-VC 的FC可能是提示CM相关MDD易感性的潜在标志物。
该研究强调了CM经历的关键作用及其在MDD中的神经影像学改变,为CM如何增加抑郁症的易感性提供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MDD×CM位于额顶脑区、视觉皮层的特征性CBF/FC改变,并证实这些影像特征与行为评分显著相关,反映了MDD和CM的潜在的特异性神经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影像特征的SVM分类模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分类效能,为MDD诊断提供了潜在的神经成像生物标志物。由于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并不详实,因此不应忽视治疗的潜在影响。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招募并随访更多收集了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的受试者,以弥补研究的不足。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n.13603
作者风采
谢春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生物物理所),中国神经内科杰出青年医师,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2007-2013年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生物物理所从事神经影像学研究,2013年被东南大学以海外人才引进回国并在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和科教工作。
回国后组建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围绕情绪与记忆障碍的基础与临床开展研究,重点从阿尔茨海默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入手,利用脑网络分析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融合横断面和纵向随访数据,在体探寻AD高危人群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学标记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结果对痴呆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揭示其向痴呆的转化的脑网络基础、以及痴呆的防治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建立痴呆分期防治及超早期干预模式,形成痴呆早诊早治的临床诊疗规范。同时本课题组围绕抑郁症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行为症状的遗传基础和脑网络机制等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初步揭示抑郁症高异质性的行为学基础,为临床早期识别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至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82篇(第一及通讯作者52篇),代表性研究工作发表Molecular Psychiatry、Psychological Medicine、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1项(子课题组长),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江苏省双创团队1项,以及其它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编写专家共识4本。研究工作荣获江苏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2021)、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9,第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第五)、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第七)。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杰出青年医师奖(2017),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2021)、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2018)和江苏省双创团队(2018)。
刘桑妮
东南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索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程守勤
编排 | 王倩
校对 | 刘敏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 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