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花绝迹日 | 我们是否可以如同消灭天花一般,彻底消灭
· 外泌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外泌体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打破了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迅速蔓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让更多人对“病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病毒一直如影随形,鼠疫、霍乱、西班牙流感、SARS、埃博拉、天花······都曾给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造成了巨大伤亡。
今天是“人类天花绝迹日”,1979年10月25日,在连续2年没有新增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病例后人类天花宣告绝迹,天花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10月25日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彻底消灭天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但这一胜利来之不易。天花是人类有记载的最古老、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肆虐人类长达3000年之久。曾经天花是如同死神一般的存在,其致死率高达30%,在小于1岁的患者中,死亡率更是达到40-50%。据显示,在天花最为流行的时间段里(16到18世纪),仅欧洲和亚洲每年因为感染天花死去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欧洲约为50万,亚洲约为80万。而作为天花肆虐的重灾区,欧洲大陆在整个18世纪死于天花病毒的人口在1.5亿以上。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天花在20世纪夺走了超过3亿人的生命。
而在今天,我们仍没有摆脱病毒带来的威胁。作为存在了几十亿年的“元老”,病毒是世界上数量和种类均最多的生物,自然界的病毒种类预计超过百万种。因此,彻底消灭病毒是不切实际的,如何预防和治疗感染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能携带蛋白、脂质和各种RNA分子,在细胞间信号传递、凝血、炎症和细胞内稳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外泌体可能被用作感染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预防感染的可能性。
病毒感染中外泌体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病毒感染刺激宿主细胞分泌作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外泌体,携带炎症介质,并引起炎症。研究表明,外泌体是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能够利用细胞的外泌体并模仿细胞内蛋白的运输,从病毒感染的细胞中释放的外泌体包含各种病毒和宿主细胞因子,能够改变宿主细胞受体的反应性。外泌体也允许宿主通过激活抗病毒机制以及在相邻细胞之间运输抗病毒因子来产生对病原体的有效免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研究发现,HIV感染能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释放外泌体。感染HIV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能够运输病毒和宿主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促进病毒通过体液传播。同时,外泌体也可以通过在细胞间传递先天抗病毒因子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如I型干扰素)来促进抗病毒活性;还可在氧化应激期间发挥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患者中的外泌体携带有与免疫激活和氧化应激相关的蛋白,对骨髓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泌体由体内多种细胞排出并在体液中循环,能携带蛋白、脂质和各种RNA分子,在细胞间信号传递、凝血、炎症和细胞内稳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信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外泌体能够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为将来更多不确定的感染性疾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