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日本的医学转化为何高出中国9倍之多?

2023
10/24

+
分享
评论
钰兔科技
A-
A+

在真正的创新实践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去反复探索,成功指日可待。

在医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实现爆发式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3年在专利数量上领先美国,居于世界首位。

本以为量变引起质变,却不曾想大批的科研成果如同一座座沉睡的火山。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据国内科学技术部门的数据,2008~2017年,我国每年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再把范围聚焦到医疗领域,其基于转化率的差距更加明显——每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8%,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接近70%的同领域比率。

专利数量遥遥领先,为何转化率却迟迟提不上去?更夸张的是,美国、日本的医学转化竟高出中国9倍之多!

针对这一问题,我剖析了美日两个国家的医学转化环境、转化路径等因素,希望吸收其所长,兼容并蓄,以促进中国的医疗创新转化发展。

美国成果转化法律体系完善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1978年之前,美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但到了90年代初期,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迅速攀升至80%,短短十年,就提高了16倍,成为妥妥的“大牛”。

那么,曾经一度被社会唱衰的美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到底有何成长秘诀?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呢?

美国的医学转化成功得益于完善而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法律体系。

从80年代初起,美国出台了包括《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和《技术转让商业化法案》在内的20多部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

其中,《拜杜法案》被业内人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咨询项目绕不过去的知识点”。

1980年,美国国会完成法律程序,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给予大学通过联邦经费资助所产生专利的所有权,并允许大学通过与企业的许可协议将发明商业化。还保留了政府的“介入权”,特殊情况下可由联邦政府处理该发明。

据统计,自该法案通过以来,已推动美国经济产出提高了1.7万亿美元,支持了590万个工作岗位,并帮助催生了14000多家医疗相关的初创公司。

中国近年来也在转化上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发布了很多政策。

1985年,国家开始通过立法、税收政策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在近38年的时间里共出台了435条与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政策。

尤其是在近一两年,随着创新进程的逐步加快,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共出台50余项政策。除京、沪等一线城市,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都发布了相应政策,说明科技转化已受到广泛重视。

只不过,政策发布后,实际效益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法规逐步配套,政策鼓励力度不断加大,但国内仍未建立起高效便捷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这也削弱了科研机构对于转化的信心,导致科研主体在转化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二是“管得不够精准”,部分职能机构由于缺乏对行业的精准认识,制定的政策无法触及到真实的痛点。以知识产权分割为例,不同的主体都有可能握有某个成果一定的知识产权比例,但如何准确分割,国内的政策尚未明确规定。

日本东大医院的转化实践

日本的医学转化成功案例中,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东大医院")备受瞩目。2020年,该医院完成了超过3500万美元(约2.5亿人民币)的科研收入。

在东大医院,科研不止是科研,而是基础研究、交叉研究、转化研究三个层面的结合。

基础研究

它们将基础研究分为三步:1、将脑子里的idea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2、利用评估体系,对这个项目进行全方面地评估,并对其进行重点资助。3、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道德审查。

交叉研究

众所周知,不同科研机构的医工结合理念的普及程度、资源建设水平以及学科建设规划的差异,会导致科研机构的管理部门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局限性,往往倾向于采用通用性方法,而未能充分考虑不同机构的特殊需求。

这使得科研机构难以建立起全面的产学研用链条,从而限制了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潜力。

对此,东大医院不仅成立了医工合作部,还分别与药学、信息学、化学等关键性学科共同成立了医疗纳米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基因组医学信息部、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中心等研究机构,并在东京大学中多次组织医学、工学、药学等多学科讲座。

相比之下,国内的科研机构普遍缺乏有效的医工合作平台,和完整的医工结合产学研转化链,更别谈建立医工结合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等问题。

转化研究

在转化研究方面,东大病院成立了“22世纪医疗中心”来促进临床医学和医疗服务的研究和开发。

该中心是由捐赠和社会合作部门赞助的。捐赠部门负责吸引企业进行资助,社会协作部门主要是推动创新者与临床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医疗评估,并帮助开发和运营临床数据库,为科研商业化做系统分析。

除此之外,在科研人才队伍的搭建上,转化研究中心的生物设计部门创建了六家风险公司,同时为行业、政府和学术界提供领先的人力资源。

然而,回顾国内情况,我国配套政策的缺失导致成果转化专业人才进一步流失,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高效转化造成阻碍。

不难看出,从基础研究到交叉研究,再到转化研究,东大医院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而放眼国内,很多科研主体、科研成果对于市场的反应不够灵敏,无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除此之外,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尚未打通,医工之间信任机制和长期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除了政策、院方机构方面的阻碍,医生作为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多线程运作的能力、与投资人沟通的能力、与医院领导沟通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医学转化到底卡在哪里?它不是卡在宏大的愿景中,而是一个个小细节上。

不可否认,当前在医学转化方面,我们与美国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如果我们能够吸纳成功者的经验,包括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培养人才、建立医工之间的信任机制和长期合作机制等,同时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和当前的发展趋势,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真正的创新实践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去反复探索,那么成功指日可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转化率,转化,美国,日本,中国,科研,政策,科技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