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医药日 | 以前沿科技探寻传统医学的智慧与未来
世界传统医药日 | 以前沿科技探寻传统医学的智慧与未来
外泌体作为中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2023年10月22日是第32个世界传统医药日。自1991年10月,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建议每年的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鼓励人类运用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以平衡传统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并一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
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是国际医药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回归自然”的理念被大众重新认知,中医药及其它传统医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传统医药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的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2011年9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上百万人的生命,并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演讲时说道:“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中医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式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长期为祖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但其制剂品种相对单一, 多以汤、丸和散剂为主, 因其存在有效成分溶解度不高、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 限制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速度与进程,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现代化的中药制备工艺与给药方式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大跨步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细胞微观环境的进一步研究, 发现了新型的以外泌体(exosomes)所主导的细胞间信息沟通方式, 并发现其具有所包裹遗传信息物质脂质膜结构的稳固性、体液中分布的广泛性和易于获得性等药物载体的基本特征, 因此外泌体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载体备受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泌体因内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核酸, 并具有稳定的细胞间靶向通讯功能, 被视为天然的纳米级药物载体而备受关注。外泌体具有稳固的双分子磷脂结构, 内部空腔有助于负载大量的水溶性物质, 而双分子磷脂中间的疏水区微相则能包裹疏水性物质,这种特殊结构能保护其内容物在恶劣的胞外环境中长期存在而不被降解或稀释, 也能避免被网状内皮系统捕获和清除, 实现靶向效应。同时, 其表面具有特殊的脂质结构与蛋白, 利于与受体靶细胞融合, 将内容物或药物释放入细胞内部, 实现对靶细胞的干预。
外泌体作为载体可以装载不同种类的药物, 目前主要集中在miRNA和mRNA等基因类、多柔比星等抗肿瘤药物及增强免疫功能的特定蛋白质等。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 以青蒿素为代表的药物有效成分逐渐被大家所认识。而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 利用外泌体等更加有效的载药方式, 实现对传统药物有效成分的精确递送, 对传统药物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姜黄素(curcumin)是姜黄类植物中含有的一种多元酚, 它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 其水溶性较差, 有效成分利用率偏低。研究发现, 利用外泌体作为姜黄素的药物载体, 姜黄素在体内的浓度、药物稳定性随之增加, 提高了药物疗效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泌体除了可以负载中药单体外,对负载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有研究利用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外泌体作为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YHWD)有效成分的载体。BYHWD是临床多用于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口服用药但有效物质吸收性较差。该实验在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进行腹膜注射, 结果显示负载BYHWD的外泌体组能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上调miR-126表达,并抑制miR-221/222表达促进,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其中miR-126能通过PI3K信号通路激活VEGF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从而介导血管生成,而miR-221/222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医药作为传统药物,在现代研究中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实现对目标靶器官的调控,从而发挥临床疗效。运用外泌体等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载体,可望实现药物对靶目标器官或细胞进行精确干预。然而,目前外泌体作为中药载体的研究刚刚起步,不同疾病如何选择合适的细胞作为外泌体的来源、如何更高效地提纯外泌体与加载药物等问题,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
(ANEXT安龄生物科技研发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