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专题]手把手教你打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入路)
图1
锁骨下阻滞(infraclavicular block, ICB)是在神经束水平臂丛神经麻醉的一种外周神经阻滞(图 1)。ICB用于前臂、手腕、手和手指手术的麻醉和/或镇痛。
解剖学意义
ICB可用于肘部、前臂、手腕、手和手指麻醉和镇痛(图2)。
图2
与同样可用于这些手术的腋路阻滞和锁骨上阻滞相比,ICB的缺点包括阻滞部位较深和目标部位靠近锁骨。目标部位距离皮肤很深会妨碍神经显像,可能需要使用频率较低(分辨率较低)的超声,尤其是肥胖患者。此外,进针入路陡峭,可能妨碍观察阻滞针。在邻近后索处注射局麻药可使周围结构向前移动,从而改善显影。
超声探头需要放置在靠近锁骨处的阻滞部位,因此可选择的进针位点受限。
现已报道多种ICB方法。我们采用靠近喙突的外侧入路,以尽量降低气胸、膈神经阻滞和Horner综合征的风险。
关于采用锁骨下或腋路臂丛注射行肋间臂神经阻滞的可靠性,报道各有不同。因此,如果手术涉及手臂近端内侧,手术麻醉时要单独阻滞肋间臂神经。
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如果可能,将患者手臂向肩部外展90度,肘关节屈曲,然后外旋手臂,从而抬高锁骨使其远离进针入路并伸展胸肌。
将患者手臂内收在身侧也可安全地进行阻滞。在这两种体位下,探头的位置不同。如果手臂外展,探头应置于紧邻喙突内侧和锁骨尾侧的旁矢状位。探头在该位置且手臂内收时,探头与锁骨之间的空间有限,因此难以进针,且进针入路陡峭会导致难以观察阻滞针。
手臂内收时,向尾侧滑动探头,并向头侧转动超声束以改变视野,为进针提供空间,使进针角度不那么陡峭。
超声设备
本文使用了高频(如,10-5MHz)线性超声探头。将超声初始深度设置为4-5cm,预设为低频。也可使用低频曲线探头,最好使用较小的曲线探头,如SonoSite C11或Phillips C8-5。
锁骨下阻滞超声成像
将探头沿旁矢状位放置于紧邻喙突内侧和锁骨尾侧处(图片3和图4)。
图3 这些照片均显示患者仰卧,肩部内收,手臂置于体侧。超声换能器放置在锁骨远端部分尾部的旁矢状平面中。
图4 超声换能器放置在锁骨下方的旁矢状面上,就在喙突的内侧,如图中的矩形所示。如图中红点所示,针头以头向尾的轨迹插入探头平面内。
● 观察位于腋动脉和腋静脉上方的胸大肌和胸小肌。
● 确定腋动脉(低回声、搏动和不可压缩)和位于腋动脉深面、动脉稍下方的腋静脉。彩色多普勒有助于识别血管。
● 确定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等强回声结构,包含低回声的神经束(“蜂窝”状)。
● 进行ICB时可将腋动脉视为钟面的中心,后束位于图像深面的6点钟位置,12点钟位于浅侧,外侧束和内侧束分别位于3点钟和9点钟方向,具体位置取决于探头和屏幕的方向(图 5)。
图5 当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时,将腋动脉视为钟面的中心,内侧、后侧和外侧索分别位于 3 点、6 点和 9 点钟位置。
锁骨下阻滞阻滞过程
● 使用25G针头,用1-3mL 1%利多卡因浸润注射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
● 采用平面内技术,将20-22G长10cm的B型斜面超声穿刺针(图片 2),沿头侧到尾侧向背下方陡直进针(图片 2)。
图6 对于超声引导的锁骨下阻滞,将换能器置于矢状旁方向,正好位于喙突内侧和锁骨尾侧。
● 将针尖推进到腋动脉与后束之间、在腋动脉的深侧或6点钟位置,观察阻滞针穿入的轨迹。根据外侧束与腋动脉的解剖学关系,阻滞针轨迹可能在外侧束和腋动脉之间,也可能在外侧束下方(背侧)的外侧。
● 回抽无血后,以一次5mL分次注入20-30mL局麻药,每次注射前都轻轻回抽,同时观察局麻药在腋动脉周围从深部向浅部扩散。目的是实现局麻药在腋动脉外侧(上)和内侧(下)呈“U型”扩散,这预示阻滞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如果注射20mL后观察到局麻药充分扩散,则停止注射,如果扩散效果不理想,可以再注射10mL(调整或不调整针尖位置)。
● 阻滞成功取决于局麻药从6点钟位置的注射部位(腋动脉深部靠近后束)到达内侧束和外侧束,因此注射过程中应持续评估局麻药是否充分扩散。
● 如果腋动脉内侧(下侧)未充分扩散,则将针头继续向腋动脉下方推进并再次注射大约5mL局麻药,观察扩散情况。如果仍然扩散不充分,则退针并向腋动脉浅层再次推进,使针尖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下方)。在内侧束与腋动脉之间注射。
图7 最初将针推进,将针尖放置在腋动脉和臂丛后索之间,位于腋动脉的背侧(虚线箭头)。注射过程中应能看到局麻药的扩散,目标是在动脉的外侧、后部和内侧呈 U 形扩散。如果内侧扩散不充分,则拔出针头并重定向以在那里注射局部麻醉药(实线箭头)。
● 如果沿腋动脉外侧扩散不充分,从6点钟位置(首次注射部位)稍微退针,针尖应靠近外侧束。回抽无血后注射5-10mL局麻药,同时观察扩散情况。
超声引导下ICB的两种最佳方法为后束注射(见上文)和三点注射技术,即在臂丛各神经束的周围注射局麻药。三点注射技术的阻滞成功率较高,但并不优于单次后束注射。
采用超声引导的单次注射技术时,将20-30mL局麻药分次注入腋动脉深面(最靠近后束处)。而三点注射技术是指在臂丛3条神经束周围各注射10mL,总共30mL。
by ru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