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国际盲人节 | 如果 我能看得见

2023-10-27 09:57   ANEXT安龄生物

目前,干细胞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

国际盲人节 |  如果  我能看得见

干细胞疗法有望逆转过去无法治愈的失明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人们说的天空蓝

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是一位因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的视障人士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盲人群体,也许在街边、也许在巷尾,你就会与他不期而遇,但你知道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是闭上眼睛,陷入一片黑暗就是盲人面对的世界?实际上对于先天全盲的人来说,他们不存在视觉的概念,不存在颜色的概念,更不存在“看到”的概念,他们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别人也无法理解。

10月15日是第39个国际盲人节,也被成为“白手杖节”,是1984年世界盲人组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确定下来的,从此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4500万,2019年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1731万视障人士,每年会新增45万名盲人,几乎每分钟都会出现1个盲人。

目前角膜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第二位主要病因。临床上通常将各种原因导致的眼表疾病的终末阶段统称为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LSCD),会发生角膜上皮反复剥脱、角膜上皮结膜化、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混浊等临床改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最终导致视力丧失。

目前LSCD的干预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而最新研究显示,通过激活视网膜内某些细胞的再生能力,使其发挥干细胞的特性,可以使失明小鼠恢复一定程度的视力。这种方法是首次尝试,科学家认为有希望给无法治愈的眼疾带来新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Nature Biotechnology》曾报道了干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成功案例。将从干细胞诱导而来的,工程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进入患者的眼睛中,2名原本几近失明的患者恢复了视力,能够视物、阅读。

而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目的是唤醒已经存在于视网膜内的某些细胞的再生能力。

研究人员解释这类细胞叫米勒细胞(Muller gail),也被称为放射状胶质细胞,在斑马鱼中这类细胞是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当视网膜受损时,这类细胞就会发挥作用生成新组织。

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这类细胞为其他视网膜细胞提供“结构和支撑”,但在视网膜损伤的情况下,这类细胞只能发出微弱的反应,不足以修复组织。该研究团队通过一些方法诱导这些细胞发挥再生能力。

研究人员首先在小鼠体内注入第一个基因,诱导米勒细胞增殖并表现出干细胞的特性;第二步是使用额外的基因刺激这些细胞发育成为新的杆状光感受器。

显微镜观察发现,新形成的杆状光感受器看起来在结构上与真正的光感受器没有什么不同,并且还形成了突触结构使杆状细胞与视网膜内其他神经细胞进行交流。为了确定米勒细胞衍生的杆状光感受器是否具有功能,研究人员在先天性失明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新生成的杆状光感受器能够整合到小鼠眼睛的现有结构中。几周后,小鼠的视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目前,干细胞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相信随着更多的临床试验投入其中,干细胞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失明患者恢复视力,让生命重焕新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角膜上皮,盲人节,看得见,视网膜,干细胞,感受器,国际,杆状,视力,小鼠,失明,结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