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支原体肺炎+甲流,“混合感染”来势汹汹,流感季别中
热门话题:10月10日,中疾控最新通报:9月份,中国国内报告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398例、死亡45例。综合显示,今年2月至4月新冠感染零星局部散发,4月下旬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6月重症和死亡病例最多,之后三个月重症及死亡病例数量都比较接近。据中疾控的国内数据,过去5个月新冠死亡已达556人,新冠重症6130例......
近期诸多报道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具有生长优势和免疫逃逸等特点,传染性可能更强,感染病例在多地呈上升趋势。这,再度将“新冠话题”拉回了公众的视野。
同时,根据过去几年的流行病数据回溯,今年下半年预计还会有一次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在流行强度较高时,我们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多次感染。
新冠流行还没停止,流感形势也不容乐观
从今年九月开始,一些城市医院发热人数明显多于去年同期,其中不乏肺炎支原体、甲流人群。在做过检测的人群里,新冠不是排名第一的呼吸道感染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研究员也表示:今年的流感形势也不容乐观,甚至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
此外,多地疾控发布提醒,让大家重点防控肺炎支原体(MP)。媒体报道称,有医院7月以来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近400名;与往年相比,占比翻了一番,达到了80%左右。
步入秋冬,“流感季的到来”、“肺炎支原体的入侵”加上“新冠感染病例的上升”,今冬明春很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多呼吸道传染病混合感染的局面。
混合感染,将可能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加剧
当多种病原体同时或依次诱发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这种感染将比单一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更为复杂,病情也更为严重。病毒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加剧,发病机制增加,例如新冠与甲型流感H1N1。
而当下“异军突起”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中高发,在家中或教室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中更易发生;虽然它的传染性没流感那么强,不会像流感那样引起世界大流行。但在临床上常能看到一家人被感染,症状比感染流感、新冠可能持续时间更久。
此外,有研究数据表明,流感病毒会使人群对新冠病毒更易感。同时,通过测试多种呼吸道病毒对新冠感染能力的影响发现,甲流病毒可能会促进新冠感染。国内外数据均显示,在新冠患儿混合病毒性感染类型中,流感混合感染较为常见。
过去三年,因积极防控新冠感染,使得这些病原体相对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人们很少被感染,人群缺乏相应免疫屏障。如今随着人群聚集,这些被压制的病原体有机会导致传染病流行的相对高峰。
面对“共”感染,做好防控措施,迫在眉睫!
- 早诊、早治。对因发热、乏力、浑身酸痛(流感样症状)就诊的患者,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体,选用正确的抗病毒药物;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如果孩子出现咳嗽、发烧,还要考虑是否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如果确诊一定要及时治疗。
- 不放松警惕,注意个人防护。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都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个人防护是相似的。我们需要做好外出佩戴口罩、勤消毒、少聚集等,有效预防传播。
- 接种疫苗,科学防护。流感疫苗的接种,是非常有效经济的预防手段,遵医嘱、适龄且无禁忌证的人群均可接种。暂时还没有针对肺炎支原体的疫苗,需要做好早发现早治疗,防患未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