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一院多区」并不是简单复制!大型公立医院多院区应如何建设?

2023-10-16 13:39   健康界官方微信

多院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发展、同质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

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原河南省省立医院)开诊,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当时是这么报道的:豫字号医疗航母再度壮大。至此,郑大一附院正式迈入一院四区全新发展时代,四区包括: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南院区,开放床位超过万余。
由此,郑大一附院形成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在优质均衡、健康保障等方面不断集聚集团化发展新动能,实现院区间的功能转换,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10月,郑大一附院南院区开已经两周年了。据公开报道,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唯一一家省级大型公立医院,其开诊时首批开放床位1694张,开放科室(病区)44个;两周年时开放病区58个,辅助科室17个,开放床位约2000张。


一院多区建设正当其时

对于城市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多数处于主城区,普遍存在着发展空间受限、服务超载、高床位使用率等现实问题,一院多区模式可以较好的解决空间限制问题,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超负荷的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扩容。

2021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向公立医院释放利好。

2022年2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规范「一院多区」的要求,指出「发展分院区,并不意味着公立医院的规模将持续扩大,而是遴选实力强的公立医院适度发展分院区,同时避免一些尚未达到要求的公立医院盲目发展分院区」。

据财经大健康报道,过去国家对医院规模的指导原则是「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合理扩张」,在2022年改为「合理确定」床位规模。由此,一院多区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完善医改体系、加快医改进程、实现医改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院区发展有何成效?

2016年7月,原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作为北院区并入郑大一附院,成为其第二个院区(惠济院区)。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两个院中院招牌也归于郑大一附院。

2016年9月,与国际接轨的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正式开诊,整个院区规划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0张。

2021年10月,郑大一附院接下原河南省省立医院,将其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自此,郑大一附院收编 43 个病区,床位规模破万。

2022年12月,郑大一附院惠济院区改扩建项目启动,新建床位710张。

2023年2月,郑大一附院医院官网发布其西院区改扩建项目设计招标公告,项目设计床位600张。

西院区的规模不算大,但对郑大一附院的意义不小。河医院区、西院区距离相对最近,西院区的建设将缓解河医院区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待西院区投用后,郑大一附院将成为为数不多的完成东、西、南、北、中布局的省级大医院,正式进入「一院五区」发展时代。

随着郑大一附院从「做强做大」「做精做细」发展到现在的「做优做高」,医院在医疗水平、科研能力、综合实力均位于国内前列。

依据「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郑大一附院从2015年的全国综合医院排名第36位,在2020年上升到第19位。在2021年度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有7个专科榜上有名。

根据相关榜单数据,郑大一附院在科技量值排名上也不断上升,排名从2014年的第53位,现已升至2020、2021年的第21位。在医院学科科技量值中,2021年郑大一附院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

院区如何科学管理?

一、管理模式上,遵循6个统一,包括管理模式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优质服务统一、信息建设统一、绩效考核统一。

大一附院坚持协同发展战略,采取一体化运营管理,统一院区法人、领导班子,建立不同院区间的人才流动机制、设备共享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团队合作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等,实现不同院区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医务人员的同质化。医院利用原有专家资源,并通过引育高层次人才,建立学科专家组,采取人才流动机制,即专家流动坐诊,实现院区间的专家资源共享;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各科室组建医师小组,并采取小组轮转和驻科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临床科教人员无院区之分,可公平使用临床科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大型医疗设备的同质化。医院实行大型医疗设备共享机制,对医疗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科室之间、院区之间医疗设备的共享;根据学科特点,各院区差异化配置大型医疗设备,避免资源浪费;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互联的设备信息共享系统,实时监测各院区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诊疗的同质化。按照各院区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医院合理引进医疗技术,并规范诊疗行为,实现不同院区同一病种诊疗的同质化;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MDT),组建45支MDT团队,优化以专科为基础、以病种为抓手的诊疗流程,提供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MDT首诊服务;设置质控处和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价,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以南院区为例,该院区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统一管理,原河南省省立医院所有临床医技科室、行政后勤部门等统一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医院各病区负责人、知名专家定期到南院区坐诊,并从河医院区和郑东院区选派专家治疗组常驻南院区开展诊疗服务工作,派往南院区的专家在其它院区门诊坐诊安排不变。

二、坚持功能定位差异化原则,明确各院区发展方向。

在形成以河医院区为核心,东院区、北院区、南院区环绕的格局后,郑大一附院根据各院区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和发展状况,坚持功能定位差异化原则,明确各院区发展方向

医院区是根基,基础比较雄厚,科研实力强大,划建设成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中心

郑东院区条件好,设备领先,能够代表河南省甚至国内先进医疗机构水平,将重点打造成为国际化综合院区

惠济院区主要以肿瘤、康复、急救为主,将建设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

将南院区建设成为立足郑州航空港区、辐射豫东南的在外科、急救、肿瘤、血液领域表现突出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发展至今,河医院区疑难重症患者数量占比为71.30%,四级手术量占比为30.49%,微创手术量占比为17.81%,专家专病诊疗量占比为75.50%;东院区成为国际交流中心,可提供高精尖、个性化服务;南院区与北院区平稳运行,服务水平尤其是急危疑难重症诊治水平显著提高。

三、运行方面采取「二人转」模式。

以郑大一附院东院区为例,医院对人才队伍统一管理,统一流动。郑大一附院「每个学科挂两边,一个主任两边跑」,在一个科室一个主任的前提下,郑东院区每个科室配备一名主要负责人,专家在两个院区出诊、查房和手术。

四、信息化建设为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郑大一附院建立、整合4个院区的环状网络,包括129个信息系统,即58个智慧医疗、9个智慧服务、18个智慧管理、28个教学与科研及16个信息系统运维及安全管理系统。

医院还建立了核心业务系统同城异地、三中心互为灾备的双活架构。在2021年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河医院区供电系统瘫痪,医院紧急启动异地容灾双活机制,仅15分钟就把临床核心业务迁移到东院区中心机房,既保证了受灾院区 619 名危重症患者和 2693 名术后重症患者的及时转院,又保证了东院区与北院区临床诊疗的连续性。


多院区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在笔者看来,多院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发展、同质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例如,郑大一附院南院区在殷德涛教授的带领下,着重发展急救医学、外科等专业,从其他三个院区派驻大量外科专家到南院区坐诊,以提升南院区的外科水平。

多院区建设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大量医疗资源,在短期内形成集聚效果,快速提升了院区影响力,加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郑大一附院从其他三个院区派出由科主任、学部主任等知名专家270余人组成的医生队伍全方位入驻南院区接诊患者,这些医生涵盖内外妇儿及相关专业,共102个专业,在二级学科下面还有三级学科及亚专业,促进了南院区医疗、卫生保健、护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之,多院区建设发展有助于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升级及开放资源生态最活跃的部分,同时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的关键。

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规模化发展是大趋势,但「一院多区」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既对当地财政投入、医院投入等硬实力提出考验,也对医院的管理、人才储备、医疗技术等软实力均提出挑战。

医院的当务之急是要修炼好「内功」,提升整体实力,而实力的关键在于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医疗团队。深入思考郑大一附院多院区发展的历程,或许对我们有更多启示。

原标题为《郑大一附院对大型公立医院多院区建设的启示》,编者有改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郑大一附院,南院区,院区,医院,复制,建设,简单,公立,大型,医疗,床位,科室,专家,学科,机制,科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