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学术】我院洪华山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
近期,由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会(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ABC)召集全国20多名血管衰老领域专家在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召开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审定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洪华山教授应邀参加。
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审定会专家合影
我院洪华山教授发言
本次会议根据文献报道和国内外同行研究基础,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各位专家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及中国专家的独特性视角,最终形成血管衰老生物标志物的专家共识,该共识对与血管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全面评估,推荐了与临床最相关的血管衰老标志物,旨在为评估血管衰老程度和开展与血管衰老相关的研究奠定基础,以期评估个体血管衰老程度、血管衰老速度和预测血管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等临床问题,在改善中国乃至全球老年人的血管健康状况方面有重要意义。洪华山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Life Medicine》发表了“A framework of biomarkers for vascular aging: A consensus statement by the 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
血管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2023)论文发表
根据专家们的讨论,从功能、结构和体液三个维度推荐血管衰老生物标志物,包括反映血管僵硬度(baPWV、ABI、ePWV、PP)、内皮功能(FMD)、血管结构(cIMT、CACS)和微血管结构和分布(FE)的变化,以及可促血管炎症衰老(循环CD8+CD28-T细胞),并适合临床普及推广的检测项目。未来这些标志物将在不同年龄段进一步验证,并通过专家共识这一杠杆,撬动高质量的血管衰老标志物人群研究,国内各研究团队能在联合体的框架下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切实做到共识、共行、共享。
近年来,洪华山教授聚焦于血管衰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血管衰老关系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先联合应用单细胞转录组及转座酶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技术,构建小鼠主动脉衰老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分析主动脉衰老过程中细胞类型组成、细胞间通讯、转录噪音、染色质可及性等变化,发现1型内皮细胞主要与主动脉衰老而2型内皮细胞与血管张力有关等;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能引起并加速血管衰老和脑老化,建立国内首个省级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即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参加执笔国际首部中英文版《血管衰老识别和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等。负责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近200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洪华山教授目前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和《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
END
撰稿: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崔景
责编:叶颖
编审:苏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