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多重PCR技术研发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2023-10-12 19:21

在我们设计多重引物PANEL时候,应该选择:合适GC含量(如50-60)的靶向区间;如果为了提高靶获的成功率,可以选择多拷贝的区间,能够大大的提高扩增成功率。

来源:科研入门狗


我个人研究多重PCR技术最开始是在2019年,基于多重PCR技术用于扩增子建库,在一管内实现目标捕获和文库构建工作。  如今的工作重点是开发超多重PCR技术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工作。

 这几年的技术开发工作,几乎都是个人闭门造车,与其他公司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学习,也都是点到为止,对整个多重PCR技术的研发和升级工作没有啥实质帮助。  我不晓得这种局面是不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但是对于每个技术研发员来说,太痛苦了,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踩坑和试错,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创建了一个多重PCR技术讨论群,希望大家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给点帮助就给点帮忙,让技术研发员和硕博生等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少走点弯路,减轻点压力,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回归正题,我分享下这几年的一些研发经验。

靶标的选择

引物对于不同序列的扩增效率差异可谓巨大,如下图,对于一个病原设计了不同的靶标区间,去捕获,测序获得的不同reads数。左列是不同的引物对(不同的目标区间),右侧是测序获得的reads数,最好的区间可以获得4万多条reads,最差的只有66条,相差了100多倍。这么悬殊,如果研究起来影响因素太多。后面,我认为是目标片段的长度和GC含量影响较大。


因此设计了3种不同GC的片段,进行混池PCR扩增测序,也基本可以验证了我的想法,最好扩增的就是你设计最合适的GC含量。如下图,NC_E是最合适的GC含量。


因此,在我们设计多重引物PANEL时候,应该选择:合适GC含量(如50-60)的靶向区间;如果为了提高靶获的成功率,可以选择多拷贝的区间,能够大大的提高扩增成功率。

二聚体的问题

二聚体问题是多重PCR的拦路虎,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加大模板投入量,因为引物总是优先扩增目标序列。但是过多的模板投入,会带来非特异性扩增,因此思考的问题,就是二聚体和非特性产物两者的抉择问题,二聚体无法避免,只能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即可。但是模板投入过多,也会带来扩增抑制的情况,因此二聚体的解决思路,可以模仿HANDS的方法。

PCR污染问题

PCR污染问题,是PCR实验最难克服的问题。一旦污染,几乎很难挽救。因此前期工作必须细致,尽量减少开盖,划定区间,定期消杀。


多重PCR技术,需要注意的细节和事项太多。需要很多人的摸索和总结。也希望能互相借鉴学习,共同突破这些难点和痛点。让这项技术真正的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极大降低现有的成本。也希望生物技术真的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工业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PCR,技术,扩增,研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