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专业医疗技术,创新急救服务理念和模式
而今,中国的医疗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令人振奋的变革。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激发了医疗界的活力。这项通知不仅提出了高效衔接、分区分级的要求,更是呼吁我们重新思考急救服务的本质。
在这一背景下,位于浙东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也在积极响应浪潮。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借势借力,不断拓宽与上级医院合作渠道,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积极创新急救服务理念和模式,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
0 1 使命初心
在急救场景中,治疗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各家医院正积极探索构建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救治的“三通三联”一体化模式,以确保患者能够快速获得必要的抢救措施。这一模式可以确保救护车直接前往导管室、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特别是在处理急性心脏病事件等复杂情况时,要求急诊科必须具备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和严丝合缝的协同工作默契。
“心脏骤停是极为凶险的生命急刹车,也是考验医疗急救中速度、力度、温度,不断攀登危重病技术创造生命新的高度所在。”急诊科主任王宏阳认为技术掌握在自己团队手中,就更能解决衔接不畅、多学科协同效率不高等问题。于是他要求急诊团队钻研危重症技术,形成一体化发展。并且在胸痛、卒中患者救治中,他在台州范围内最先开展了“ECPR+PCI”一站式救治方案,他介绍说:“ECPR+PCI一站式流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急救和医疗方案,将心肺复苏(CPR)、体外膜氧合(ECMO)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和治疗。”
“ECPR+PCI一站式综合救治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整合的一站式流程使医疗团队能够更快地做出救治决策,无需等待不同部门的意见,这有助于迅速应对急性事件,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其次,无需将患者频繁转运,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再次,减少过程干扰。在急性事件中,频繁的过程中断可能影响患者的病情和体验,一站式流程可以更加流畅地整合不同措施,提高连续性。最后,医疗团队可以更好地与家属沟通,解释救治过程和预期效果,降低家属的焦虑感。”王宏阳主任详细解释道。
0 2 技术当先
2022年12月20日,急诊王宏阳团队帮助一名55岁的男性患者张涛(化名)化解了一场危及生命的心脏危机。
患者张涛(化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已长达十余年,事发时,他突然神志不清,倒地昏迷,发病6小时后被人发现,120急救人员立刻将患者送至我院急诊部。当时患者意识丧失,四肢湿冷,失去大小便控制,情况十分危急。急诊团队迅速进行气管插管,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床边心电图检查揭示了惊险的情况:患者患上了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仅仅5分钟后,患者的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已降至零,大动脉搏动也消失不见。情况非常紧急!急诊团队迅速启动了心肺复苏程序,但即使进行了多次电除颤,患者的自主心率仍然无法恢复。
在生死一线之际,王宏阳团队决定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并迅速激活导管室,为患者提供更进一步的治疗。幸运的是,ECMO的运用非常成功,为患者赢得了一线生机。在ECMO的支持下,王宏阳团队又为其进行了紧急PCI手术。
王宏阳团队开展“ECPR+PCI”手术
术前术后造影图
EICU治疗中
得益于以跨学科技术集成为依托的急诊零通道建设,整个抢救决策清晰、过程流畅。这一经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医疗科技和团队合作在拯救生命中的关键作用。
0 3 零通道建设
如此高难度的手术,整合了多学科的技术,这与市一医院急诊急救中心科学合理的布局和流程密不可分。2019年,新任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急诊体系建设,经过不断调研、规划,于2020年开始在传统的急诊分区救治基础上进行动工改造,拟在急诊科建立“零通道”“大红区”“大黄区”“移动红区”及“从呼叫第一时刻开始”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经改造的急诊区域设置非常科学,紧密结合了急救流程的实际需求,像这位急性心梗患者一样,进入急救中心之后,所有的手术、CT、超声、X光拍片、抽血化验等检查,以及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都集中在一层楼内,环环相扣的抢救,保证了快捷高效的就医体验。”王宏阳表示,自2022年5月31日以来,急诊团队已开展超百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ECPR+PCI3例,让重症心脏患者有机会得到救治。
“除积极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外,我院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医院最具影响力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均在我院急诊急救中心设立抢救区域并设有EICU,而且位于急诊黄区后的杂交手术室会于2023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罗子华介绍,“市一急诊急救“一体化”“零通道”的模式,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将院前、院内、EICU、杂交手术室都设置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急诊大平台上,提升团队救治能力,设置最短诊疗路径,缩短诊治时间,优化救治流程,整合各个环节构筑快捷高效的一体化救治体系。在这里,抢救床可以直接“变身”成为转运床,使得患者送达医院后,只需从救护车到抢救床的一次搬运即可,检查、抢救等都可以通过抢救床上转运,减少了患者换床次数,既减少了二次受伤的可能,又为抢救最大限度地争取了时间。”
0 4 智慧赋能
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总体上来说是“一横一纵一能力”的体系建设。“一能力”即急诊专科医师所需具备的能力,“一纵”即纵向设计,要求各类急危重症救治流程上的规范化、同质化的化学融合;而“一横”即横向设计,要求硬件设施上的物理融合。
而硬件设施上的物理融合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
急救是“与死神赛跑”的医疗服务,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危及时刻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作为院前服务的一环,急救在解决危急重症患者如何及时入院得到救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2001年6月,临海市急救中心成立并把中心设在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下设台州医院、杜桥、桃渚、白水洋等4个急救分站。2021年市一医院就建有国内先进的120急救指挥系统及指挥大厅,可实现全程计算机调度、指挥,派车信息LED显示等先进功能,实现了对急教信息进行全程动态可视化管理。调度室现有"120"呼救电话调度席位4台,实现急救网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中心配备急救指挥车1辆,负压救护车6辆,监护型救护车20辆,车内配备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心肺复苏仪、可视喉镜、转运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一体机、负压吸引器、输液泵、等离子空气消毒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及各种急救药品。目前救护车均装载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搭载5G技术的院前院内信息传输系统,实时传输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预告知救治医院。
2023年“心电一张网”完工,实现了站内120救护车与急诊科心电图实时传输,使院内医生能及时跟踪车内患者病情,随时准备抢救和手术。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后可绕行急诊,直接进入手术室,打通生命绿色通道。实现“上车即入院”,为生命救治提升“加速度”。
“以往,急救解决的往往是如何把急危患者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的问题,但现在,通过技术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急救服务正在发生变化。变化一方面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医疗设备的创新,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医院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及急救服务模式的不断探索。”罗子华书记道,“我们要以互联网为抓手,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物理上整合急诊与专科救治的设施和空间,以“时间轴”为主要质控标准,提高患者救治效率、节约救治成本,改善患者预后,以期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人人享有规范、高效的基本急诊急救资源”这一伟大目标。”
0 5 迎难而上
面对现实瓶颈,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坚守实践创新的原则,迎难而上。我们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现有医疗服务,同时丰富急诊医疗服务平台的供给。此外,我们深知跨学科集成急诊零通道建设是一项不断自我梳理和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为了满足区域内人民健康需求为目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医疗目标。
从医者的初心出发,我们将“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院前急救向现场前移,急诊向公众社会前移”的理念贯彻到底。为了不断改善急诊急救大平台的设计和更新,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坚定地面对道阻且长的挑战,一直在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持续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作者系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超超)
责任编辑:曹艳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