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与健康研究所开展会诊服务中心区域主管与储备干部培训会
(研究所上海报道)10月9日上午,上海交大分级诊疗与健康研究所会诊服务中心区域主管与储备干部培训会议在上海总部会议室内举行,研究所所长程佑爽、研究所首席顾问黄淇敏教授、医护教育中心主任张志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杰、专家端开发负责人朱薇薇、人事部负责人史庭芳及各驻地运营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参与会议,行政主管赵琴主持会议。
在会议开始时,黄淇敏教授分析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的现状,并指出: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了全国优质的医疗资源,但是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匮乏。他强调,建立老百姓满意的医疗体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淇敏教授讲话
随后,程佑爽所长详细介绍了研究所学科建设与会诊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果,并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留住患者是医院/科室发展的基础,提高病人的留存率是重中之重。二是扩大问诊病人的基数。
程佑爽所长介绍研究所学科建设与会诊服务中心建设的成果
留住患者是医院/科室发展的基础,传统医疗合作模式中的名医工作室实际上是“飞刀模式的升级版,专家的响应可能不及时,出诊频率较低,且收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出现不合规的情况。医联体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合作的医院发展的目标会不太相同,大医院通过医联体合作模式虹吸了基层医院的患者,将病人转至大医院进行就诊,基层医院没有话语权,留住患者的可能性较小。建立分院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吸引患者前往就诊,但由于专家资源的分配不均,长期效果表现不佳,知名专家依然会选择前往总院或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作或深造。研究所提出将患者分为急病患者和慢病患者,了解他们不同的就医心理,继而满足患者个性化的就医诉求;通过建立“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为急病患者服务,建立标准化的“专科专病随访体系”为慢病患者服务;研究所汇集来自上海等地的优质知名专家资源,通过专业、规范、高效的“诊前、诊中、诊后”及“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根据基层医院的患者需求快速对接相关科室知名专家,在第一时间内给出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做好专业细致服务,建立医患信任,才能留住患者。
其次是扩大问诊病人的基数,研究所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使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的分级诊疗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减轻大医院的就医压力。这样一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吸引力,使得患者更愿意在基层医院就医。
程佑爽强调:“让每一位患者享受心目中的优质医疗服务”
专家端开发负责人朱薇薇介绍了目前已完成的专家库建立工作。研究所与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排名靠前的知名三甲医院的数百位上海专家进行了对接,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她表示:”专家库的建立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诊疗服务,进一步提高研究所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专家端开发负责人朱薇薇介绍专家库建立工作
研究所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健康传播发展中心,汇集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联合包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在中国医院综合/专科排行榜(复旦版)排名靠前的知名三甲医院的上海专家,携手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铜陵市,遵义市,南通市,淮北市等五十多家医院成立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方便各地百姓享受到上海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会议的讨论阶段,大家针对于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难点进行了分享与汇总,各驻地运营工作人员也纷纷表示会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会诊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资源下沉的能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动医疗服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研究所驻地运营同事分享工作经验并提出问题
肺结节随访中心、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研究所将牵头补齐各县、市域医院短板,加强特色、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各省份基层医院与上海高水平医院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上海高水平医院高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研究所将持续将更前沿、更专业的医疗资讯、专家资源与服务模式带给基层医院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促进远程会诊以及肺结节随访中心相关专科能力再次提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