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进展 | 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马洁教授团队发现化疗药物诱发肝脏促转移微环境形成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在全球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目前,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其中,化疗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
奥沙利铂是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由其参与组成的FOLFOX等化疗方案,是结直肠癌化疗的临床主要选择之一。但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奥沙利铂引起肝损伤的概念已被医学界报道,但其对肝脏产生的负面影响能否改变肿瘤的转移特性,目前尚不明确。
近日,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生物治疗中心马洁教授团队,历经5年的潜心研究,在国际著名高影响力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11.3,Q1区)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on Liver Microenvironment: Oxaliplatin create a Pro-metastatic Landscape”(中文译名:化疗药物对肝脏微环境的影响:奥沙利铂诱导促转移微环境形成)的研究论文,首次明确奥沙利铂重塑肝脏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提示了化疗药潜在的促进肿瘤进展风险,为结直肠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考与理论基础。
马洁教授(右一)团队,魏训东(左一),马媛原(左二)
本项研究的实验工作及数据分析由北京医院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第一作者为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研究生马媛原博士,通讯作者为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马洁教授和魏训东副教授。该研究以肝脏免疫微环境为切入点,发现奥沙利铂可以诱发肝脏包括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数量的下降,诱导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出现,导致T细胞激活与效应功能减弱,从而处于对外敌入侵不敏感的低应答状态。如果在化疗药处理后,及时给予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或RAK细胞)回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
该研究团队从临床治疗一线化疗药出发,开展化疗药诱导的宿主反映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成果以期为制定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考量,尤其是对于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耐药的患者,平衡化疗本身的抗肿瘤功效与其潜在的促肿瘤转移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使用的RAK细胞是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制备的生物制剂。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及临床研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抗肿瘤纳米药物及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临床与科研成果,努力以临床个体化医疗与精准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撰稿:生物治疗中心 马媛原
审校:生物治疗中心 马洁
科研处 张鹏俊
宣传处 孔竞 孟令芸
主编:孔竞 监制:黄贵平
编辑制作:宣传处 李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