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规律就找准学科通途 专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郭应强
往往越是跑在前面的,越是竭力向前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的学科建设,便是如此。2023年6月下旬,该院召集行政和临床管理者,连开两场学科建设推进会,院长李为民、党委书记李正赤两人均到场,分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郭应强主持全程。据了解,全院专题会结束之后,各片区还将围绕“筑高原、建高峰”的总体部署,紧贴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透彻分析学科建设现状,查找不足,精准制定提升路径。
熟悉华西医院的人知道,最近几年,他们百尺竿头再进步,着眼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四川大学制定的华西医学“1+3+N”建设行动纲领,部署8个“引擎”驱动学科再上新台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置身华西医院学科建设潮头的副院长郭应强,如何总结华西医院学科建设成功之道?至关重要的学科带头人该是什么模样?怎样理解如火如荼的“学科群”?一场两小时的对话,拉直一串问号。
根基在树人
访谈尚未起场,事先知晓主题的郭应强,就干脆利落地拉开话题。堆放许多图书和资料的办公室,顿时被爽朗之声填满,客人的陌生感也瞬时飘散。
“一家医院只是治病的话,根基并不稳。”郭应强对华西医院的历史早已熟稔于心,但依然常去院史馆走走看看,因数次驻足史事丛林而领会到,华西医院的学科建设一直贯穿一条主线——紧贴时代需求培养医学人才。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走出战争岁月的百姓,亟需更多医生治病,华西医院便把重点落在扩增医生数量和提升临床技能;2000年前后,旨在提升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华西医院便开启大规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中国医学,追求更高端的医疗技术,华西医院则深入探索医工融合,培育学科交叉人才。
一砖一瓦成高楼。时至今日,华西医院学科人才星光闪耀: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5人、国家杰青20人、“国字号”高层次人才114人次、国家级学会/协会正副主委专家75人、高级职称1550人、研究生导师1035人。
树人离不开平台,平台离不开人才,两者互促。据统计,至今共13个国家重大平台落户华西,其中8个创建于最近十年,如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以及最新获批的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为华西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郭应强评价。
虽已站在高地,华西医院依然如饥似渴育人,一套系统性人才发展机制让每个人看见奔跑的赛道:终身教授工程、海纳人才工程、高端人才支持工程、青年英才培育工程、专业后备人才工程、青苗孵化工程。登高台阶清晰明了。
至于如何培养学科人才,郭应强的见解与众不同。
每当探讨学科建设路径,业内不少人首提学科方向,再谈平台搭建,接着说优势打造,最后讲人才培养。“以这样的顺序汇报没问题,现实行动的顺序却非如此。”郭应强说,一个学科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先有人,后有学科,再有亚专业,接着搭建平台,最后融合多学科组建学科群,“从小到大长起来”。
显然,培养人才被郭应强视为学科建设的序曲。
华西医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研究方向也有放有收。郭应强介绍,20多年前,华西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迈步之初,科研上鼓励自由探索,无论是研究老鼠、牛、羊,还是研究人,只要研究成果能发SCI文章,医院就给予奖励。跨过百花齐放时期,医院调整激励政策,研究领域必须契合医院规划的三级学科主要发展方向,唯有在这些领域突破才会给予奖励,“现在就是这样”。
学科带头人画像
“我记得有个动画片。”说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郭应强讲起多年前观影的一个记忆片段。大意是,一个住在森林里的人为捕获肉食,伪装成一头牛,混入牛群,再领着牛群往悬崖方向狂跑,到悬崖处时抓住一根绳子往下跳,半空中安全停下来,而后面的牛群则跟着跳下悬崖,好多牛肉由此而得。
在郭应强看来,生长于自然界的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离不开带头者,学科建设莫不如此。因此,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是学科谋求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凝练学科方向、制定战略规划、牵头建设团队、合理配置资源等。“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能让学科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一个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就会把团队带到悬崖甚至摔到谷底。”郭应强受访时多次运用比喻。
如何才算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
郭应强以通俗语言揭晓“华西答案”。“首先要有看清方向的能力。”他拓展解释:“就像身处一片茫茫荒原,有人说要往左,有人说要往右,有人说要往前,有人说要往后,这时候带头人要有找准行进方向的智慧和决断力。”
紧随“找对方向”的是“能跑快”,“要不然别人分分钟就超过你了”。
与“能跑快”同等重要的是“愿意跑”,“兔子有能力比乌龟跑得快,但不愿意跑,跑一会儿睡一会儿,终究落在后面。”郭应强认为,学科带头人愿意跑是一种情怀,在华西医院便体现为心怀“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的华西文化,持之以恒带领学科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当然,不能一直快马加鞭。”郭应强补充道,学科带头人还要能掌控学科建设节奏,适时停下来,抬头观察国家政策导向、全球医学发展趋势、同行拓展方向,由此促进团队的学科建设理念和方法契合时代潮流。
归根结底,华西医院对学科带头人的要求可概括为四个词(见下图)。
学科长青,除了要求“前浪”,还得发掘“后浪”。
对于从年轻力量中发现潜在学科带头人,华西医院同样有一套准则:拥有硬实力、心怀正能量、要有“宰相肚”。最后一项,意思是目标对象具有宽广的学术胸怀,愿意吸纳并包容医教研优秀人才。对于三条准则,郭应强再度抛出简单明了的解读:一看能力够不够;二看人品正不正;三看情商高不高。“以这样的衡量标准,当有年轻人崭露头角,医院就赋予他们更多资源,让他们去学习,拓展他们的视野,传授他们带团队和寻找学术方向的经验。”郭应强说。
洞见“学科群”
最近几年,学科群建设热火朝天。
一个早已达成的共识是,所谓学科群,即围绕某一共同领域将相关学科有序结合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学科群由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3个部分构成。学科群是多学科的有机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学科“抱团取暖”。
专科之所以细分,其必要性和优势无需赘言,衍生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特别是专攻某个亚专科的医生,知识够深,宽度却有限,每当面对多病因、多症状的患者,孤立性治疗往往导致效果欠佳或疗程延长,患者满意度不高,同时医院的投入上升,运行效率下降。这种状况的改变势在必行。
如何解决?显然,不能因噎废食不发展亚专业。
正因如此,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全球医疗领域兴起。华西医院亦为探路先锋,首推科内MDT,针对一个病人,组织科内各亚专业医生联合诊治,后来过渡到跨科室联合,医院层面也推出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至今,华西医院的门诊MDT已有800多个病种,以某个疾病为核心组建MDT团队。“我认为这是学科群建设的雏形。”郭应强说。
在他看来,相比MDT,专病中心的协同更紧密。这也是华西医院近几年的发力点。秉承专病、专收、专治、专研的“四专”思维,该院目前已构建肺癌中心、结直肠肿瘤中心、乳腺疾病中心、胃癌中心、胰腺炎中心、创伤医学中心等多个专病中心。在一次专病中心建设论坛上,院长李为民直言,专病中心是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打破学科壁垒、规范诊治流程的重要手段,是形成优秀诊疗方案、贡献“华西方案”“中国方案”的重要基础。
接着,李为民还对专病中心发展指出三大方向:一是建立专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整合多学科诊疗路径而促进规范治疗;二是建立临床研究队列,规范患者随访;三是完善专病患者全程服务,健全“促防诊控治康”全链条管理。
“专病中心是不是学科群?还不完全是。”郭应强自问自答。
他认为,学科群的发展趋势在于立足一个疾病领域,多个学科交叉融合。比如,围绕“肿瘤性疾病”打造一个学科群,其间运行多个专病中心,同时多个MDT团队提供支撑。“通俗地理解,学科群应囊括三个层次:一是多学科协作诊疗,二是专病中心,三是系统疾病中心。”郭应强描绘一个金字塔结构。
在此基础上,他表示,想要学科群生机勃勃,医院想方设法巩固一砖一瓦(MDT、专病中心等)格外重要,但关键之处还在于改革机制。比如,制定并推行散发促进力量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学科评价机制、监管机制等。“尤其是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是各种机制创新的核心所在。”郭应强补充道。
临床研究:三个关键词
学科建设绕不开科研,科研绕不开临床研究。
提到临床研究,郭应强的话匣子进一步打开,不过,他并没有细数业内皆知的华西医院科研成绩单,而是分享自己一路走来体会到的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顺势而行”。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相信很少有人愿意再去刀耕火种。”郭应强把思考问题的角度再次置于时代坐标系。他非常认同“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每个人或每家机构,思与行均不能脱离时代,医学研究亦不例外,“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回到临床,这是时代大势。”因此,医学研究甚至不能被动服务临床,科研人员要武装“主动服务临床”的思维。
第二个关键词是“适龄”。
在郭应强看来,临床研究势在必行,但不宜一哄而上,最适合的人群是已经从事临床诊疗10-15年的医学专家。理由在于,该群体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知识面、有资源、有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设计一个研究课题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刚出院校的医生,对临床医疗的理解尚不透彻,资源也有限,现实中很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研究解决;30多岁的医生则正是担任医疗组长的黄金年龄,像海绵一样吸纳新技术,诊治更多病人。
郭应强认为四五十岁的医生更适合做临床研究,另有两个理由加持。
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因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成为某个亚专业的名家,思维和习惯逐渐固化,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动力下降,这时如果医院给他换条跑道,激活其经验优势从事临床研究,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其次,这个年资的医生,往往已是博导和高级职称,开展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晋升职称,而是专注于解决临床问题,“这才是临床研究的本质”。
第三个关键词是“分层”。
“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临床科研的定位应该不同。”郭应强的意思是,医学中心的临床研究目标应定位于追求技术引领,以及建立临床规范和标准,而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科研目标则不同,重点有二:一是收集居民健康数据并确保完整;二是针对居民健康管理的一个个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如当地500名居民中30人患有高血压,他们能找到办法管理好这30人的健康,并发症很少,无人出现脑溢血,就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至于地市级医院的临床研究,最好立足本地区的特征性疾病或常见疾病发展趋势,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
“国家倡导科技事业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同层级的医生,基于自身工作岗位和患者需求,凝练所要解决的问题,再依托既有资源和条件成功解决问题,我认为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很好的临床科研。”郭应强说。
学科建设部干什么
2018年,华西医院管理再迈新步伐——单列学科建设部。
该院官网用100余字,把其6项职能说得清楚明白:一、负责学科建设的调研、论证、规划、评估、督促检查及日常管理;二、负责“双一流”学科建设协调管理;三、收集学科前沿、学科研究热点信息并分析;四、推进医工结合平台建设,促进转化医学发展;五、组织“1·3·5工程”项目管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六、开展学科建设发展管理研究,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全部门共10人,各自的责任挺清晰。”华西医院学科建设部部长蒲剑身兼多职,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促进医院学科建设,“要做的事挺多”。
作为学科建设部的院级负责人,郭应强对其职能定位给出一个比喻——总参谋。具体而言,学科建设部可以不作决策,但必须做好决策咨询。一个典型的体现是,围绕某个学科研究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人才梯队潜在问题、配套机制改革创新路径、院内政策保障方案等,促使每个学科不走弯路并日新月异。
现实中,郭应强正带领学科建设团队倾力发挥“总参谋”的作用。比如,两年前依托院内外调研,拟定华西医院“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规划;日常受理临床学科亚专业申报,通过调研提供是否批准的决策依据,若建设方案被医院批准,则转为督导方案落实,促进三级学科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蒲剑团队还与其他部门同事携手,融入院内学科建设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协助确立学科建设目标、培养学科人才、搭建协同创新学科平台、优化创新机制、增强学科交叉融合等。
“华西医院已经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郭应强的语气中透着欣慰,历经多年奋进,现在华西医院每天客观理性地评估患者,针对病情给予最合理的诊疗方案,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在此过程中,患者获得最佳疗效,医院收获信任,同时因研究对象足够多而有益于研究新技术和新模式,学科随之蒸蒸日上。
“这是我们华西医院的优势。”郭应强的表情由欣慰转至自豪。
◆拓展阅读
始建于1892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重要学府,是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目前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0.5‰),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7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A++;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第一,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第一;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13年位居全国综合第二,2021年度2个专科排名第一、13个专科排名前三、19个专科排名前五、29个专科排名前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