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而发,用责任,践行光明的信念——张晓琳
诊室里常常听到她与患者沟通时爽快的话语,手术台旁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干练的发型、优雅的面容,明亮的眼睛饱含温柔又充满坚毅,她常说:“做医生,要以患者为中心,所以我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只为让大家需要我的时候,随时找到我。”
一、军区大院长出的铿锵玫瑰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张晓琳出身于医学世家,家中不少长辈都是医生,父亲也是一名外科医生。儿时的她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很深的向往,常年在军区医院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塑造了她果敢,飒爽的性格。
高考时,她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正式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在校期间张晓琳勤学苦读,屡次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为之后的医学深造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医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选择,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然要对未来有所思考。眼科有很多分支,谈到为什么选择屈光学科作为研究方向时,张院长说:“我国是近视大国,青年群体近视率超90%,近视人群需求多、手术量大且新技术具有挑战。我见到了太多被近视困扰的患者,所以我想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苦恼,为他们带去清晰的视力。”
人生当如小溪慢流,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从2014年初到新视界眼科时的普通门诊医生,到如今的副院长,张晓琳的责任也随之加重,但只要你看到她,不会在她的脸上看到一丝疲惫。患者们这样形容:“每次看到张院长都会眼前一亮!她总是微笑着,充满耐心的解答我们的问题。”
数十年来,张晓琳院长一直保持着精力充沛的状态。她不仅要完成门诊、手术,还要拿出精力来学习研究,每次踏进她的诊室,你总能看见桌面上摆着一本厚厚的眼科书籍。“脚踏实地,不断充实自我,活到老学到老嘛!”张晓琳笑着说道。
二、我的手术风格就是“快、准、稳”
手术不是会就可以,做到精才是关键
从一名“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屈光手术专家,张晓琳心中一直记着这句话:“手术不是会就可以,做到精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是对患者负责。”
作为一名屈光手术医生,在暑假、寒假这样的手术高峰期,手术往往是一台接一台,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这对医生的体力、技术是双重考验。
多年来,张晓琳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手术风格——快,准,稳。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反复钻研、不断打磨自己的技巧,一台近视手术除去准备时间,通常她只需要三分钟。“快,是建立在熟练的前提上,准和稳最终是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谈起自己做过的手术,张晓琳如数家珍,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那还是我成为一名手术医生没多久,当时我的门诊来了两个双胞胎男孩,两个从小就梦想着成为军人的孩子,因为近视无法报考军事院校,差点就要和梦想失之交臂。军事院校对于考生的视力要求是特别严格的,哪怕差了0.1就考不上了,看着他们向往的脸庞和渴望的眼神,我特别感动。当然,那也是对我技术的考验。”手术很成功,两个孩子也顺利考上了军校,至今还和张晓琳保持着联系,每逢节假日还会发来问候,以表达自己的感谢。
三、不惧挑战,向善而行
坚守医生初心,医眼更要医心
从医近30载,张晓琳发自内心的感慨:“多年来,我们屈光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给近视患者带来了福音。来找我做手术的,除了普通的近视患者,还有很多是手术方案设计难度更大的高度近视患者,其中有些人因为眼睛都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我要做的,不仅是靠自己的技术医眼,更要医治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去生活的希望。”
针对高度近视患者,张院长也给出了三点日常生活中的建议:一是科学用眼,尤其要注意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二是不要做剧烈运动如蹦极、跳水等,避免眼睛受到伤害;三是需要定期检查眼底,防患于未然。
作一名屈光手术医生,张晓琳早已把它从一份职业变成了可以传递光明、帮助他人的一份事业,“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是她一直坚守的原则,用责任,践行光明的信念,尽管岁月飞逝,但初为医生时的梦想与初心依旧纯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