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微光 | 锦旗里的故事:“周医生比我还关心我自己,我很感激!”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感动的医患故事,记录着患者求医经历中的温情时刻。尽管病痛让人显得脆弱无助,但患者在医院不仅体验到了医生的精湛技术,还感受到了如家人般温暖且安心的关照。
一面蕴含了9年医患情的锦旗里究竟记录下了怎样的暖心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面锦旗,走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看哪位“公济医者”获得了患者朋友的点赞。
“谢谢周医生两次救命之恩。周医生医术高超,人也非常好,我要谢谢他”。
钟老伯拿着锦旗来到我院时,口中一直念叨着“葛宁老好额”(上海话:这人很好)。而他口中的周医生就是我院北部心内科周国伟副主任医师。
钟老伯回忆道:9年前他还不到60岁,饮食没有节制,平时又不喜欢运动。有一天,他突发胸闷,那种濒死的恐惧一直伴随着自己。于是,钟老伯辗转找到了周国伟医生。
通过查体和询问病史,周国伟初步诊断钟老伯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因为风险较高,他当即安排钟老伯绿色通道急诊入院。入院后的紧急冠脉造影检查提示,钟老伯的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已经达到了85%,情况十分危险。
“到了医院就不要怕,有我在。”观察到钟老伯和家属焦虑不安的表情,周国伟先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并向他们交代了手术的必要性、两种手术建议以及各自的利弊。听完周国伟的介绍,钟老伯和家属也安心了不少,选择了支架植入手术治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每一秒在家属心里都是煎熬,手术室的门打开了,透过厚厚的铅衣隐约能看到周国伟湿透的洗手衣。“手术很顺利,放心吧。”他向钟老伯的家属说道。到了病房,钟老伯明显轻松了许多,几日后顺利出院了。出院前,周国伟又向钟老伯叮嘱了服药注意事项和复查建议,他亲切热情,如同向相识多年的老友道别。
在此之后的9年里,钟老伯的病情一直很稳定。然而,今年8月初钟老伯再次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稍微活动幅度大一点就会憋闷,连爬楼梯都困难。眼看症状越来越重,钟老伯决定再次求助于周国伟医生。
8月11号上午,钟老伯半弯着腰走进了周国伟的诊室。“老钟?是你吗?。”周国伟一下子认出了钟老伯,握着手搀扶着请他坐下。在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周国伟判断钟老伯这次冠脉狭窄程度很可能超过90%。和9年前一样,钟老伯住进了心内科病房。
夜查房时,周国伟走到钟老伯病床旁,仔细看过各项检查指标后说:“今天加个班,给您做个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吧。”钟老伯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自己看过很多次病,像周医生这样急病人之所急的自己还是第一次遇到,很感激他,没有周医生自己就“西特了”(上海话:死掉了)。冠脉造影结果正如周国伟所料,钟老伯左冠脉发生再狭窄,堵塞程度将近95%,需要进行急诊介入治疗。
晚上8点多,钟老伯和周国伟在手术室相遇了。周国伟握着钟老伯的手安慰:“不用紧张,跟9年前差不多,局麻手术,有任何不舒服可以随时跟我讲”。钟老伯点点头,左手竖起大拇指。由于冠脉狭窄程度严重,手术难度比较大,大约晚上11点多才全部完成。在手术过程中,周国伟一直在确认钟老伯有无不适,至少五六次的询问和安慰让钟老伯倍感安心。3天后钟老伯顺利出院了。
钟老伯来医院送锦旗时,步伐稳健、面带悦色,很难看出他曾经病得很重。钟老伯自己也说,现在特别好,出门散步、烧菜都没问题,特别感谢周医生9年两次救命之恩。
面对我们的采访,周国伟医生坦言: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像钟老伯这样的患者有很多,有一些患者和家属对发病征兆重视不够,耽误了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健康。
作为心内科医生,自己会努力做好患者宣教,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将个人的微薄之力融入到服务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之中,为保障百姓心血管健康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每个人都期待健康的生活,生病是不期而遇的苦难,可能打乱工作生活节奏,也会让人们停下来,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不少患者或家属很多年后再回忆当初生病就医的时刻,可能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痛苦和迷茫,只记得令人感动的美好。希望这一份来自医院和医者的温暖和善意能够传递和复制,让爱的芬芳溢满人间,我们也对每一位病患送上一句问候:感谢您的信任,祝您早日康复!
通讯员(挂职)/
普外中心-甲乳外科(宣传及及精神文明处)
晏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